百年文苑知己 一序空谷足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文苑知己 一序空谷足音

百年文苑知己 一序空谷足音 萧统(501-531)是 中国 文学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文章选家,其伟绩有二:一是主持编纂我国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以选家独到的眼光,保存了我国许多优秀文化遗产;二是在陶渊明谢世百年之后,收录了陶渊明几乎亡佚的诗文,编辑成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陶渊明集》,并为之序。至此,陶渊明作品才植立于民族文学之林,陶渊明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于后”,成为我国伟大诗人之一。   自《陶渊明集》出,评注蜂起,未艾至今。而萧统亲自撰写的《陶渊明集序》则是近1500年来准确评论陶渊明其人其作之开山篇什。有萧陶百年之遥,人事了无瓜葛,其言也应真实可信;虽陶萧百年之隔,然 社会 背景仍相似乃尔,其心也该灵犀相通,萧《序》果然如此。     一   《序》文第一部分论述陶渊明归隐原因。   《序》文论述陶渊明归隐的社会原因时说:“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游,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继。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生动写照。尽情的声色之娱,精美的饮食享受,盛大的出游,显赫的地位,可谓极尽人间之乐也,然而倾刻间丧身毙命,荣华富贵顿时化为乌有。在这贪士蜂争的社会,智者贤人如履薄冰,归隐便是合情顾理的事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为动荡,各阶级各阶层的矛盾异常激化,全社会性的攻讦杀伐造成的恐怖气氛笼罩整个 时代 。在陶渊明之前有司马氏与曹氏之党争,司马昭当政后,党附曹氏大臣族灭殆尽。之后近20年的“八王之乱”,疯狂滥杀,使无数生灵涂炭。斗争结果,七王先后丧命,晋惠帝被毒死,司马越病亡。陶渊明一生,历经三朝十帝,又正逢由晋入宋的易代之变。陶渊明19岁那年,发生了 历史 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以后,王恭、桓玄起兵反对帝室;桓玄杀晋朝当权者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及许多文臣武将;孙恩农民起义,杀许多王公大臣及世家大族;桓玄称帝;刘裕起兵杀桓玄,建立了刘宋王朝。这正是萧统所说的“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那么“智者贤人”的命运又怎样呢?在这个血污的时代,那些当时第一流的思想家、文学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旋进 政治 涡流,大都一个个死于非命。249年,司马懿杀思想家何晏,并夷三族。262年,司马昭杀文学家嵇康。300年,司马伦杀文学家潘岳、石崇及思想家欧阳建,并夷三族;杀文学家张华、思想家裴wěi@①;303年,司马颖族灭文学家陆机、陆云。318年段匹碑缢死文学家刘琨。324年,王敦杀训诂学家郭璞。在陶渊明之后,萧统之前,433年,诗人谢灵运被杀。445年,史学家范晔被杀。466年,诗人鲍照被杀。499年,诗人谢tiǎo@②狱死。在中国这两百多年文学史上,上演着一幕幕使人魂飘魄散的大悲剧!在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何以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贵为太子的萧统,竟能也了然百年前辈归隐之心,这是同一时代背景使然!祸乱无由,玉石皆焚,帝王之家,亦难幸免。   然而,恰恰是这生命和鲜血,唤醒了人们对人生的觉醒。越是无情的杀戮,越显示生命的价值。人们执著人生,又苦于生命短促,更何况避祸无门,其内心痛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是什么原因呢?“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在“华亭鹤唳不可复闻”之前,就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的哀叹。萧统《序》文里说的“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正是这种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认识。陶渊明也不例外,“也不能忘掉‘死’”《鲁迅语》。他说“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繁华朝起,慨暮不存。贞脆由人,祸福无门”。他既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又强烈地执著人生。因此,《序》文 分析 道:“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里说得很明白:“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这里“彼”当如“我”读,这就是陶渊明归隐的原因。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序》文论及陶渊明归隐的 历史 渊薮时认为,“圣人韬光,贤人遁世”自古有之。远古帝王“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太子“子晋天子之储,而有洛滨之志”。他们把天子之位看得像鸿毛一样轻,把去却天子之位看得像脱鞋一样正常。另外,庄周濮上垂钓,伯成辞官躬耕,安期生海边卖药,老菜子绩毛而衣,或负薪于山林,或灌园于圃畦,或鼓楫于清潭,皆为“寄众事以忘情”,皆为韬光避世之“圣人达士”。这些来自《庄子》、《高士传》等一些难以考稽的例证,却也说明了一种逃避现实的 社会 现象。萧统对于积极用世者,尤其是对那些于帝室有野心的人,是深恶痛绝的。他在《序》里写道,历史上子常败亲乱嗣,宁喜擅权弑君,苏秦反间乱国,卫鞅峻刑蓄祸,主父偃胁王

文档评论(0)

yezhi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