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说·经传·经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说·经传·经变

经说·经传·经变引言 1983年第一届 中国 敦煌·吐鲁番学会,我曾提交了《中国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的来源--且谈变文之变》的论文(载《敦煌学辑刊》1983年8月创刊号。)那篇论文,提出了如下的一些主要论点一,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于中国本土早在先秦已经成熟确立;二,楚汉辞赋是梵文经偈异质同构的对应形式;三,中国佛教之偈赞,名为梵呗,实系楚汉之声;四,变文即唱导化俗的谈辩、应变之文。 这些论点中,第一、二两点,曾有林家平先生在其1986年第3期《兰州学刊》所载之《试议拓展敦煌学 研究 的空间》一文,以及他与宁强、罗华庆合着的《中国敦煌学史》之有关章节中表示欣赏;第三一点曾有朱绿梅《也谈敦煌讲唱词的 音乐 渊源》一文提出质疑,而且我也有针对的答辩;第四一点,至今尚未见有人评论。 在我自己,于那篇论文的四个主要论点中,最觉不满的是第四一点。 当时虽已认为:变文之变,当有非文体概念的其它含义。但终觉在未找到经变确切语源的情况下,我以一变字而兼及辩、变二义之有关其功能的论说,难逃牵强附会之讥。故于变文一端,只是且谈,而未敢专论。 在我心目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切名谓,总有其固有的语源。 变文一语,不要说至今还没有找出译文或对音的梵文;即使是找出了译文或对音的梵文,也当如王重民先生所说:变字在汉语内应首先具有相适应的意义。 可惜的是:前此向未有人在汉语中找出变文之变的真正语源,其意也向未有确训达诂。 因此,1985年提交新疆乌鲁木齐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一九八五年学术讨论会上,笔者又提交了本文,以做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自1985年提交上述学术讨论会之后,又曾见有北京《读书》1988年第4期金克木《变文的变的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饶宗颐《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之《从睒变论变文与图绘只关系》等文。这些论文所及,正如敦煌《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张鸿勋先生《变文研究评述二题--敦煌变文研究回顾与思考之一》所说:不过表明从古梵语中寻找变字的工作,至今尚未结束而已。此外,还见有广州《华原》1995年第1期姜伯勤先生《变文的南方源头与敦煌的唱导法匠》。此文虽然在隋代吉藏《中观论疏》中找到了释此八不,变文易体,方言甚多的文字,但这已然是流,而不是源。不仅如此,姜先生所谓因为博通众典,在唱说时遂对正式的经文文体加以变通,从而应变无尽。这是最广义的变文概念之言,也并没有超出本文当年的论说。 若干年来,我一直留心于此。从本文第一次成稿的1985年5月至今,我也依然在注视着有关此一 问题 的研究动态。综合考量,我依然坚持如下之或许可以供同人 参考 的意见变文之变者,实系中国固有之经·说、经·传、经·变之变。 一,经·变之制乃中国固有 中国固有之六经《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正如梁启超所论:古书椠于竹简,传写甚难,故凡著述者文皆极简。《老子》仅五千言,《墨经》不逾六千言,孔子作《春秋》亦义丰而文约,而微言大义,皆在口说。《墨子·经上》有言:说,所以明也。故《墨辩》有《经上》篇,又有《经说上》篇;有《经下》篇,又有《经说下》篇。《韩子·外储说》亦有《经》、《说》之制。此正如梁启超所说:欲明经,当求其义于经说。此《经》、《说》之制,先有晋人鲁胜《墨辩注序》发明,后又有唐人杜牧言之,自梁氏笃守此例,乃能将经与说之关系,确定而不移。近人栾调甫先生又更指出:盖《墨辩》之有说、辩,犹因明之有立、破。至此,依经以辩理、错综经文以尽其变,爰俞雅辩,畅辩微理的说、辩功能,遂大白于天下。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此《经》、《说》之名,后又移易为《经》、《传》。据《尚书正义》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之言,此所谓《尚书》者,已非本经,而是口传,即本经之传。又据《汉书·艺文志》,道家学理也有《傅氏经说》和《邻氏经传》等不同的《说》、《传》。 西汉之时,经师传经之业大盛,立为博士者亦不在少数。此所谓《经传》,与《经说》大半传述圣人口说已略有不同。此正如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所说:《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旧史遗文,略不尽举,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正因如此,蒋伯潜先生才说:圣人所作曰经,贤人所述以释经旨者为传。西汉、东汉以及从此之后经师所依之先秦经传,即如《春秋》而言,便有《左氏》、《公羊》、《谷粱》、《邹氏》、《夹氏》等不同的《传》。 此所谓《传》,又有偏离《经》之主旨者,古人称为《外传》。如,三国韦昭在《国语·叙》中便曾说过: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杜预《春秋左氏传序》

文档评论(0)

yezhi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