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源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学源流

儒学源流·西汉儒教(四) ——李唐韩愈??重振儒教?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朝统治者对待儒、道、佛三教虽说是一视同仁,但总是根据情势唯我所用,而不是固定不变。儒教的颓势未能根本改变。北周静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隋王杨坚手握重权,利用儒学宣扬的禅让制度,迫使周静帝让位于他。为了掩饰自己名为禅位、实为篡权的叛逆行为,杨坚不得不借用儒学的某些理论来装潢门面。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下诏说:“行仁蹈义,名教所先,厉俗厚风,宜见褒奖。”(《隋书·文帝纪》)开皇九年,复下诏说:“朕祗承天命,清荡万方。百王衰敝之后,兆庶浇浮之日,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隋书·文帝纪》)并亲自“整万乘,率百僚,遵问道之义,观释奠之礼。”(《隋书·儒林传》)隋炀帝即位之后,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下诏说:“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宪章文武之道。……盛德之美,可存于百代。永惟懿德,宜有优荣。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隋书·炀帝纪》)为振兴学校教育,还大举征召儒生,修订、重释经书。参与修订、重释的儒生徐文远、槠徽、鲁世达、陆德明被授予国子、太学博士、助教等爵位。经过修订、重释,经书面目大变。“时人称文远之《左传》、槠徽之《礼》、鲁(世)达之《诗》、陆德明之《易》,皆为一时之最。”(《旧唐书·儒学传》) 从表面上看,隋朝还算是尊崇儒学,其实是希望将儒学控制在有利于巩固自己权势的限度之内。严格地说,隋朝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佛学,隋朝统治者真正信奉的是佛教,隋文帝杨坚自己以为“我兴由佛法”,所以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隋书·经籍志》)。“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书·经籍志》)在这种情势之下,儒学每况愈下的趋势就难以改变。 到了唐朝,社会上下信佛之风愈刮愈烈。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武周一世,“铸浮屠,立庙塔,绝无虚岁”,到肃宗、德宗、顺宗时,信佛佞佛之风更盛,中外臣民,如痴似狂,“承流相比,皆废人事而奉佛”。唐代宗“常于禁中饭僧百余人,有寇至则令僧讲《仁王经》以禳之,寇去则厚加赏赐。胡僧不空,官至卿监,爵为国公,出入禁门,势移权贵,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资治通鉴》唐纪40)。德宗贞元六年,“诏出岐山无忧王寺佛骨迎置禁中,又送诸寺以示众,倾都瞻礼,施财巨万”(《资治通鉴》唐纪49)。德宗迎佛骨于禁中拜奉,已开宪宗迎佛骨之先河。佛教势力的恶性发展,对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加之封建帝王、大臣多焚香礼佛,以佛教义理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这势必威胁到儒教文化的传承,妨害封建社会的正常发展。除佛教之外,道教对唐代社会生活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因唐皇室姓李,道教徒因缘附会,造说老子(李耳)为唐室之祖先,故道教自唐以降,即逐渐取得政治、社会上的高贵地位,至玄宗时而极盛,如以道士、女冠隶宗正寺,尊崇老子以帝号,为之立庙,祀以祖宗之礼。除以《老子》为《道德经》外,更名庄、文、列、庚桑诸子为《南华》、《通玄》、《冲虚》、《洞灵》等经,并设崇玄学以课生徒,同于国子监。更为可笑的是,东汉班固作《汉书·古今人表》原将老子列为三等,而唐代升为一等,并号老子妻为先天太后。唐玄宗还亲自为《老子》作注,颁之全国,下诏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劝令习读,使知指要”(《龙角山记·唐明皇诏下庆唐观》)。唐代很多帝王还迷信道教长生术,服食炼丹,对唐代政治、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在这种情势下,儒教更趋衰落。“隋季版荡,庠序无闻,儒道坠泥途,诗书填坑穽。”(《旧唐书·萧德言传》)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隋末唐初儒学颓废,斯文扫地的情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封建统治者不关心儒教。与此相反,唐高祖李渊(566—635),“颇好儒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首先恢复学校,“置国子、太学、四门生,合三佰余员。郡县学亦各置生员。”(《资治通鉴·唐纪一·高祖武德元年》)又于武德二年下诏说:“朕君临区宇,兴化崇儒,永言先达,情深绍嗣。宜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是以学者慕向,儒教聿兴。”(《旧唐书·儒学列传序论》)李渊曾亲临国子学释奠,听诸生讲解经义(《旧唐书·陆德明传》)。同时遏止佛、道势力的恶性膨胀。武德九年下诏曰:“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戒行有阙,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旧唐书·高祖本纪》)唐太宗(599—649)继位之前,就“锐意经籍,于秦府开文学馆,广引文学之士,下诏以府属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之番,更直宿于阁下。及即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