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教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 【原文出处】中国经济问题 【原刊地名】厦门 【原刊期号】200204 【原刊页号】17~26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0212 【 作 者】金太军/张劲松 【作者简介】金太军,南京师范大学 210024 ????张劲松,江汉大学 430019 【内容提要】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甚至负增长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很多,只有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上才能找到根源。这种根源既有政府失灵,其表现是城乡治理两极化、财税体制集中化、行政指导指令化、管理目标自利化、乡镇政府农场化;也有市场失灵,其表现是农民收入有限、环境污染严重;甚至还有政府与市场交叉失灵,其表现是土地产权残缺、村务管理失效、社会保障滞后、智力投资短缺。也只有从体制上才能寻求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治本之策。 【摘 要 题】农民收入与消费 【关 键 词】农民收入增长/体制性障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参考文献】 ????[1]司考特·罗泽尔、 李建中:《中国经济改革中村干部的经济行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 ????[2]傅伯言、汤乐毅、陈小青:《中国村官》, 南京日报出版社2001年。 ????[3]余红:《中国农民社会负担与农村发展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版。 ????[4]徐勇:《中国农村村治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5]梁开金、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安排与创新》, 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6]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大变革中的乡土中国——农村组织与制度变迁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杜润生主编:《中国的土地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年版。 ????[9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刘振伟:《农民与农村组织建设》,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陆学艺、张厚义、张其仔:《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12]王克安:《中国农村村级社区发展模式——个案实录与问题及对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版。 ????[13]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14]斯蒂格利茨等,郑秉文译:《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15]查尔斯·沃尔夫,谢旭译:《市场与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6]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17]施坚雅,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笔者认为,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三农”问题的根本,不是调整种植结构这类方法所能解决得了的;只有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上才能抓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源,也才能找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治本之策。 ????    一、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之一:政府失灵 ????  1.政府失灵的表现之一:城乡治理的两极化。 ????要增加农民收入不能仅从农村这个圈子来找方法,因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最根本的原因还不在农村本身,而在城市,其中的关键在于城乡分治体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两极化,即有关学者所概括的一种新的“一国两制”:城乡分割,一国两策。(注:参见陆学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读书》2001年第1期,第6页。)在经济发展平和的条件下,农村向城市作出的是常规贡献,而当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国家首先牺牲的是农民的利益,保住城市利益,此时农民作出的牺牲更多。远的如1957年大炼钢铁时,经济发展过热,很多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成为“非农”,但是在随后的经济大调整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农民,这部分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农民又被遣送回乡,重当农民;近的如1996年后,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城市就业机会减少,为保护下岗职工利益,各地再就业工程大多通过政策法规清退农民工、临时工,为下岗职工腾出岗位。国家这种政策选择有其理由:城市稳定关系全局,因为城市工人没有土地、缺少生产资料,一旦这些人不稳定,就会影响社会安定局面。而农民有可以活命的土地,牺牲了一部分农民的利益,不会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加上农民生活的空间不象工人那样集中,容易分化矛盾,不致造成尖锐的冲突,不会像下岗职工那样动辄到政府门口示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