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版《社会心理学》-李元榕2013.0913.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新版《社会心理学》-李元榕2013.0913

李元榕顾问 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课程《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师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心理学基础课程。 社会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传统心理物理学研究人与物关系)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综合性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专栏2-1: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别 一、哲学思辨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性善论:苏格拉底、柏拉图认为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其观点被康德和卢梭等继承,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 性恶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由生物或本能决定,社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性。其观点被意大利哲学家马基雅维里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发展,认为人生来就是邪恶的,需要法律强制。 二、经验描述阶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事件: 达尔文的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谢夫勒、冯特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迪尔凯姆、列朋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三、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20年代: 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特里普力特、莫德、 F.H.奥尔波特 《实验社会心理学》出版:墨菲夫妇 20世纪30、40年代: 态度测量:瑟斯顿、李科特 群体社会规范的研究:谢里夫(游动效应) 社会测量法:莫里诺 群体动力学:勒温 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研究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P108) 一、社会学习论: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二、社会交换论: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三、符号互动论: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研究人类群体生活(语言、文字、记号等)。 四、精神分析论: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社会学习论 (二)学习的机制 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 联想:巴甫洛夫铃声唾液分泌实验。 强化:行为后的奖惩造成强化。 模仿:儿童态度的获得,往往模仿父母或关系密切的人。 社会学习论 (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 包括4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四)理论不足: 忽视了行为当时的情境;忽视了个体当时情绪和主观感受对行为影响;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属于微观社会学,通过相互的社会交换获得双赢或多赢。】 符号互动论7个主要观点: 4.行为不是对外界机械的反映,个体在符号互动中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事。 5.个体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不断解释)的影响和制约。 6.互动时协商的中心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意义。 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行为动力)引起行动,客我(行为方向)控制行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五个概念 2.力比多(性本能)。弗洛伊德假定,力必多(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性本能从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其发展阶段呈定式化,如果正常发展受阻则可能会产生性倒错形态,如同性恋、暴露癖等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在婴儿期表现尤为突出。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就是现实原则。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