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期末復习资料(大一下).docVIP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法期末復习资料(大一下)

民法复习资料 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 古代(略) 二、近现代 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沈家本、松冈义正。) 1925年《中华民国民律草案》(北洋军阀政府) 1929-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 (国民党政府:总则、债编、物权编、亲属、继承编) 三、新中国 1950年5月1日《婚姻法》 1954-1956年《民法典草案》 (四编:总则、所有权、债、继承。共525条。) 1962年-1964年《民法典草案》 1979年-1982年,起草了四个民法草案。 1986年4月12日通过《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实施。 1999年3月15日通过《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施行。 2001年4月28日《婚姻法》修改。 2007年3月16日通过《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施行。 2009年12月26日通过《侵权责任法》。 第一编 民法总论 第一章 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含义(P3) 1、概念(通说):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与民法学的区别和联系: 民法是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而民法学是研究民法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社会学科;两者相互促进,民法学的深入研究会推进民法改革发展,而民事立法的进行,也为民法学研究提供素材。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指民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P5) 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我们将民法的调整对象概括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则通常称为民事主体。 (一)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1、财产关系:指当事人之间以财产为内容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具经济价值、不属于自然人的人格、人力所能支配; 2、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1)主体地位平等——不存在依赖、从属、领导等关系; 比如,各级国家机关进行政府采购时订立的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规定,是民事主体;而国家机关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对土地进行征用等行为,就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行为,不受民法规范的调整。 (2)意思表示自由——即意思自治,指不存在任何主体将自己意志强加给对方的情形; (3)内容大多具有等价有偿特点——基于财产利益和意志自治; (4)可以分为财产归属关系(由谁所有)和财产流转关系(因财产交换等形成的关系)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指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2、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 (1)主体地位平等——这是民法的基本要求 (2)内容的非财产性——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如姓名权、肖像权; (3)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基于人身权利的特有属性,人身关系亦具有专属性,不可任意转让、放弃或被剥夺的特点。 三、民法的性质 (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 (二)民法是私法——相对与公法而言,在私法领域奉行私法自治,民事主体有权在法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从事民事活动,即“法不明文禁止即为允许”; (三)民法是权利法——因为民法最基本的职能在于保护和确认民事权利,对抗公法对权利的干涉和不法行为对权利的侵害; (四)民法是实体法——相对于程序法而言,民法具体规定了民事领域的权利和义务,而程序法则是规定按照一定顺序、方法和步骤作出法律决定的过程,不直接规定具体的民事权利和义务。 (五)民法是国内法——由我国立法机关制定。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指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和民事规范始终的根本原则,指导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和进行民事活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 特点:根本性、统率性、抽象性——不具体规定某一项具体制度或规范,而是对本质和规律运用抽象方式加以反映;非规范性、强行性。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解释、指导、 补充法律的功能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平等原则 公平原则 自愿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一)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其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首要原则 要求:资格、地位平等,且合法权益平等受法律保护 (二)意思自治原则——又称私法自治,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法定范围内广泛行为自由,依据自己意志变动民事法律关系——最高指导原则和其他制度构建的基础 具体含义:教材P35 (三)公平原则——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在裁判民事纠纷时应本着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进行——法律适用和司法原则 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按照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当事人各方的利益,解决当事人之

文档评论(0)

df9v4f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