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

成绩 中国矿业大学 2012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 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 考试时间 2013.1.5 学生姓名 单 良 学生学号 Z 所在院系 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 管仁福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对古代文学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学传统不仅仅包含了正面的影响:农业文明导致了人的诗意精神,构建了人们崇尚自然的山水田园之情,创造了天人合一与情景交融的文学氛围;还造成了一定的反面的影响:创作的封闭性、思想的局限性等等。我们应该正视农业文明对文学传统的影响,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促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文明 文学传统 正面影响 反面影响 绪论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从中国古代先民们开始,中国人就固守在这片华夏土地上,世世以农业为本,代代以耕作为业。如《盐铁论·园池》所言:“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枲。”[1]中国传统农民逐渐养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古代史上,重农思想也成为古代封建经济的理论基础。孟子构造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2]农业是国人立身的基业,农业也是统治者治国的根本。所以,农业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文明的影响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等各个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学方面,农业文明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反面的影响,下面将展开更加细致的讨论。 一、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正面影响 农业生产是一项简单而又重复的劳动,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劳作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信念,也让中国古代文人骚客们在生活信仰和人生观念上形成了重农精神、热爱土地、追求淳朴的诗意精神;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山水田园之情;在世界观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并运用到文学上,表达了审美追求上的情景交融的概念。 1、农业文明导致人的诗意精神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让中国人形成了重农精神、热爱土地、追求淳朴的诗意精神。在《史记·周本纪》上就有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往归之。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3]周道的兴盛与农业紧密联系,农业兴而周道昌,并用诗歌、音乐赞美之,由此可见,重农精神成为中华农耕民族独有的追求。 《诗经》中的周代农事诗约有十一首,周礼将这十一首农事诗分为《豳诗》、《豳雅》、《豳颂》三类,有明显的祭祀祈年的目的:“中(仲)春,昼击土鼓,籥(吹)《豳诗》以逆(迎)署。中秋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籥(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祀蜡则籥(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4]可见,这些作品是周人祭祀所用的乐歌,在每年的寒暑交易之际,要举行仪式,在这个仪式上,众人相聚,击土鼓,吹《豳诗》、《豳雅》、《豳颂》,祈求节序分明,风调雨顺。 农业文明的另一显著特征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文人们的思乡恋土情怀。对土地的依恋促成了古代世人们对于土地、家乡的强烈感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5]《诗经》中便有如此恋家吟唱、归心似箭的篇章,后世思乡恋土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了。 2、崇尚自然的山水田园之情 农业文化孕育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受农耕文明影响,崇尚自然之情主要表现在个人理想志趣方面。先秦时期,在《论语·先进》中,孔子问及弟子个人志向时,认同了曾参的看法,即“吾与点耳”的那种“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旨趣。这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让人心生羡慕与向往。[6]后来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也与曾参的理想遥相呼应,“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则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7]苏轼忘却了官场上的烦恼,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去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快乐。 正如钱穆先生说的,中国“农村人多知敬,天地山川,一草一木皆所敬。乡村曰桑梓,一桑一梓,植自父祖,与我并生并长。任意斩伐,心有不忍,并亦敬之若神。”这种观念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美境界。这一交融过程正是农耕人在劳作中逐渐完成的。“春耕

文档评论(0)

tiantian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