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節东方的再生vs西方的复活
清明节前绘彩蛋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西方复活节画彩蛋象征重生和希望 清明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很受尊崇,因为这是一个沟通祖先、团结族人的重要节日。这种情绪属于人类共有,西方有复活节与之相对应,但是后者的表现与内涵与清明节都有差别,正如贝贝妈所感受的,而这也许正是清明节能走向世界的比较优势。 3月31日是西方的复活节,而过几天就是中国的清明节,移民到加拿大的贝贝妈此前一周的英语课上,主要话题就是复活节。 “对孩子们来说,复活节是比平时的吃喝玩乐还要美好的日子。”她说,“这是我们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复活节,自然要先向孩子传授些背景知识,可在编入睡前故事时,我产生了很多疑惑:一个是欢乐的复活节,一个是总有点沉重有点忧伤的清明节,这两者怎么区分,怎么讲给贝贝听,真考验我的能力和水平。” 清明节的印象总是阴沉沉的,复活节则充满了乐趣和生机 “在祭台两端插上蜡烛,香火插在正中的香炉里。台上摆上若干酒菜,点燃香烛祭奠。家长主祭,跪下磕头三次,其余人依次同样跪拜。然后焚化纸钱,燃放鞭炮。取一杯酒洒在焚烧纸钱的死灰上。接着还要祭土地神。最后祭孤魂野鬼。供品中有144块叫做米斋的小糕。”这是美国传教士、汉学家卢公明(1824-1880)在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描述的福州清明祭墓场景。 福州清明多雨,正应了杜牧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配以山上的哭声起伏,闻之断魂。卢公明是一位目光敏锐的文化洞察者,在华传教20余年。他眼里的清明节,正是这般凄风苦雨。 在欧美,与清明节时间前后差不多的日子,是基督耶稣复活的节日。“一大早,我的孩子们自己画彩蛋,将它们挂在迎春花枝头。还有各种巧克力蛋会被藏在花丛中,等待孩子们去发现,最可爱的要数小兔子(巧克力做的)的巢穴,里面的彩蛋无数。”去欧洲度晚年的蔡先生说,复活节这一天,欧洲的孩子们可是特别的兴奋啊,所有的家庭都充满了乐趣和生机。 蔡先生和贝贝妈在国内过清明节的时候,印象总是阴沉沉的,商家绝对不会刻意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晚上路边焚烧的纸钱是必不可少的清明景观。这种节日气氛的不同,折射出清明节的复杂性。 清明节的核心是祭祖扫墓和郊野踏青,肃穆与活泼并举 清明节与复活节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都和一位名人有关系。复活节不用说了,清明节是和介子推有关。确切地说,是清明节取代的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 寒食节被认为与火烧介子推有关。虽然这不是寒食节的真正起源,但民间就认它。山西的寒食曾长达一个月。吃冷食容易生病,所以在汉代以后的历代守土官和帝王,如周举、曹操、石勒等的禁断之下,固定为冷食3天。 欧洲的四旬斋、亚马孙河流域的塞伦图族在旱季结束前的3周斋戒,都是与中国寒食相类似的习俗。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冷食习俗无疑是冬春之际食物匮乏的反映。 古代寒食节主要吃什么呢?晋陆翙《邺中记》说:“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宋代吃杨桐饭,佛教认为这种饭是目连奉母之食,添加了神圣气息。 唐宋以后,清明节逐渐代替了寒食节,成为全国性节日,核心是祭祖扫墓和郊野踏青,肃穆与活泼并举。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四月,唐玄宗下诏允许官员在寒食节扫墓。元明之后,扫墓之风遍及全国,清明节因此得鬼节之名。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祭拜祖先?俄国学者索科洛夫的解释颇有道理:自然界在春天的复苏使人们认为死去的亲人也会再次复活,并在当地事务上提供帮助。清明节国际化要运用国际化的传播手段 西方人认为,复活节应该开心。东方人认为,清明节要对祖先保持足够的尊敬和矜持,但郊游时的开心放怀往往阻碍不住。 唐高宗看不惯人们上坟还挺开心的现象,有一年就下诏说:“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 民俗是政治所难禁断的。面对大好春光,人们扫墓之后,“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谈谈恋爱也好,随便走走也好,反正这个季节适合户外活动,并不代表对祖先的不尊重。 吴自牧《梦梁录》描绘了宋时杭州清明野游的盛景:“宴于郊者,则就名园方圃、奇花异卉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墓前哭过,园内笑过,在全世界数百个节日中,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在这样一个季节既缅怀历史、感恩先祖,又开心郊游、共赏春光。这比端午等节日更有独特性,尤其值得中国人骄傲。但清明节远未实现国际化。 美国占有大量节事文化资源,每个国家级节日都非常国际化,纽约时报广场的节事活动全世界都在关注,新年点灯仪式吸引各国成百上千个旅游团队,水晶球、倒计时成为国际文化符号。 而西方一些小地方的节事同样设计感很强,如举办奔牛节的南欧小镇,奔牛街只有800米长,但通过全球化的信息传播,每年都有百万游客慕名而来。“清明节事要变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