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补说.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补说.
提要:范仲淹是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但其历史地位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后,王安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向的过程。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熙宁变法之所以引发朝臣的政见不同和党争,固然与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有关系,但宋代的政治现实也确实面临着士风、吏治与“理财”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只有辩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关系,指出熙宁变法转向的局限性,才能理解道学或理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
关键词:范仲淹nbsp; 庆历新政nbsp; 熙宁变法nbsp; 程朱理学nbsp;
我曾在《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发表《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指出范仲淹实为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又在《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发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对于宋朝的这两次“革新政令”及其与二程洛学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我认为,前一文对于确立范仲淹的历史地位是重要的,而后一文对于评价宋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更为关键。遗憾的是,我在后一文中虽然提出了一个大致的看法,但论证实较粗疏,有时想起来不免汗颜。为弥补此遗憾,故对“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作一补说。因学力所限,粗疏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宋学研究的大家不吝指正。nbsp;
一nbsp;
关于范仲淹的历史地位,我认为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这可从四个方面说。
其一,从传统的学术思想史上说,因《宋元学案》“托始于安定、泰山”,故范仲淹的历史地位被“宋初三先生”所掩。在《宋元学案》中,安定学案和泰山学案之后,即“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之后,才是高平(范仲淹)学案。这种误置,只是因为胡瑗在执掌太学时曾为程颐的老师,而胡瑗又曾与孙复、石介一同在泰山苦学。关于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关系,我在《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一文中已多所辩正,在此毋须繁赘,只补充一条史料,即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十一所记:“文正公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之徒,与公从游,昼夜肄业……”观此可知,“宋初三先生”及李觏等等只是在范仲淹门下“从游”“肄业”的贤士,如无范仲淹的激励孙复,授以《春秋》,又延聘和推荐胡瑗,“宋初三先生”是没有后来的学术地位的。
其二,从宋明理学史和哲学史上说,因朱熹把二程的“伊洛渊源”奉为宋学之正统,而二程早年曾从学于周敦颐,朱熹又正式把周敦颐奉为理学之开山,所以范仲淹的历史地位被周敦颐所掩。至今在中国哲学史上,范仲淹名不见“经传”,即使有之也是微乎其微。这固然与“中国哲学史”的学科范式有关,但在今日我们反思“中国哲学史”的学科范式或“合法性”时,如果不注重宋明理学史和哲学史同庆历新政之整饬吏治、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确立“明体达用之学”的关系,那么范仲淹就仍与理学史和哲学史无与焉。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说,这不足以说明宋明理学和哲学同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关系,亦不能正确评价宋明理学和哲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价值取向。
其三,从经学史和易学史上说,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把庆历以后称为经学的“变古时代”,其引王应麟《困学纪闻》云:“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诂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①]这里仍没有明确标出宋代经学的转变源自范仲淹发动的庆历新政。《七经小传》的作者刘敞于庆历六年中进士,他的学风正是庆历新政对学人发生影响的反映(刘敞《公是集》卷五《贺范龙图兼知延安》、卷二十四《闻范饶州移疾》、卷二十六《闻韩范移军泾原兼督关中四路》等,皆称颂范仲淹)。熙宁变法时“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并把《三经义》颁布于学官,这不过是庆历新政改革科举(“先策论而后诗赋”,“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之流亚。《宋史·范仲淹传》云:“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但现易学史著作鲜及范仲淹,而实际上他对于宋代易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宋易图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刘牧,在任饶州军事推官时以范仲淹为师(事见《王安石全集》卷九十七《刘君墓志铭并序》),范仲淹在经略陕西时“举刘牧、钱中孚等十七人,充陕西差遣”(《范文正公集·年谱补遗》),旋又推荐刘牧为兖州观察推官(《范文正公集》卷二有《送刘牧推官之兖州》),刘牧的易学著作为“《刘长民易》十五卷”,“仁宗时言数者皆宗之,庆历初呉祕献其书于朝,优诏奬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上)。
其四,从政治思想史上说,王安石及其熙宁变法曾长期蒙诟病,但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