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个沈富值得关注——沈万三研究札记之一.
两个沈富值得关注——沈万三研究札记之一.
在明代王行的《半轩集》中有王行为沈荣甫与沈茂卿父子两人撰写的《沈荣甫墓志铭》与《沈茂卿墓志铭》。这两文都提及沈富其人其事。
《沈荣甫墓志铭》篇幅不长,主要写沈荣生卒、婚配、儿孙等内容,其中特别提到沈荣是“善人”,“持家政”后,“筑堂构宇”,并发扬乃父沈富“积善”精神——“承大先志”,“勖其后人”,“故得优游暮年,克享耆寿”的圆满晚年情况,高度褒赞沈荣为人。
然而,在《沈荣甫墓志铭》中,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乃父沈富的事。该墓志铭说,这位沈富曾“游于故侍讲袁文清公之门”,并得到袁文清的好评,被称赞为“敦信义”;当时另一著名文人冯子振也非常欣赏这位沈富,“来吴必主之,深加爱厚,为大书‘积善’二字,殆以表其志也”。
上文中袁文清者,即元翰林侍讲学士袁桷(1266年-1327年),字伯长,号清容,文清是他的谥号。他奉旨修成宗、武宗、仁宗三朝大典,元英宗十分赏识他的学识,又命他撰述宋、辽、金史,泰定元年(1324年),袁桷辞官归故乡浙江鄞县,冯子振则是湖南人,文思敏捷,与书画家赵孟頫等交游,为士林名人,元大德二年(1298年),47岁时进士及第,人称“大器晚成”,先后任承事郎、集贤殿学士、待制等官职,两者都是当时社会公认的文化人。但是,他们对沈富的赞语,只是“敦信义”,只是“积善”,而不是文化艺术方面的评价,这是为什么?这其中透露出什么信息?稍加推敲,人们就可以明白,这位沈富并不是袁、冯的文化同道。为什么这样说?
何谓“游于故侍讲袁文清公之门”?既然这位沈富不是“文化人”,就做不了幕宾,那他又凭什么与一位文化档次很高的高官交往,并获得了表扬?很显然,这位沈富是一位善于做“实事”的“经济界人士”、一位机智能干的商人,很可能曾受袁桷委托,做了一些买卖,钱生了钱,为袁桷的经济增益作出了贡献。封建文人虽往往自命清高,但金昆并不烫他们的手,往往也是喜爱的,却又不屑、不便直白,那么,该如何赞扬沈富高效又诚信的工作?于是就在道德品质上给予好评!这就是“敦信义”的潜台词!
何谓“来吴必主之”?说白了,这是作为名士的冯子振每次来到苏州繁华之地,必定投靠沈富的文雅表达方式。住了沈富的,吃了沈富的,用了沈富的,该怎样感谢呢?于是就高调赞扬沈富为慈善家,这就是“大书‘积善’二字”的由来!
这样分析看来,这位沈富也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人物,可以进一步研究。
另外,《沈荣甫墓志铭》中提及沈富时,称“考富”,又称“先君子”,足见沈荣去世时,即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时,这位沈富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从这两篇沈氏墓志铭及集中其他相关文章的字里行间,人们可知这位沈富家族五世的简略情况。今将该沈氏五世男系排列如下:
沈富(仅见名字,未见字、号等信息);
沈荣(荣甫),生元大德十年(1306年),卒明洪武九年(1376年)八月;
沈森(茂卿)生元天历二年(1329年),卒明洪武九年(1376年)二月,沈彬(仅见名字,未见字、号等信息);
沈经(思则),沈綖,沈绅;
沈九九(沈经的儿子)。
《半轩集》中还有数篇文章提到沈达卿其人其事。
《半轩集》作者王行为明洪武年间苏州文人,曾在沈达卿家做过塾师,后又至蓝玉家当塾师,晚年时受牵连,死于“蓝狱”。
在集中《清安堂记》一文开头,王行就说“东阳沈达卿氏,居吴长洲之周庄。奕世以来,咸以勤慎敦愿处乡里,治生修业,日以优裕,至达卿产益广,资益饶,勤慎敦愿益甚”,高调赞扬沈达卿。在《佳声楼记》一文中,王行再次提到沈达卿,并称他为自己的朋友,提到沈达卿有儿子沈伯凝,有孙子沈程、沈巽、沈衡。而在《彝斋记》一文中,王行又指出沈伯凝为古董、书画专家。
将上述数文中的内容归纳,沈达卿祖孙三代世系清楚:
沈达卿(未见名字);
沈伯凝(未见名字);
沈程、沈巽、沈衡。
比较王行笔下这两支沈氏,除姓氏相同外,他们的名与字都各不相同,且王行明确指出沈富儿子沈荣“世为苏之长洲人”,又称“姑苏沈经思则,家长洲之尹山”,家族墓地也在尹山乡之长山。据考证,这尹山位于现在的苏州吴中区郭巷街道一带。而对于沈达卿,王行则说他是“东阳沈达卿氏,居吴长洲之周庄”——住在现今昆山的周庄。尹山在周庄西北面,两地相距四五十里。这两支沈氏人员名与字、居住地不同,尤其是籍贯不同,他们之间应该不存在亲属之类的关系。
事实上,《半轩集》中王行所写诸文确实没有提及沈达卿与沈富、沈荣父子之间存在任何亲属关系的文字。同样,王行在文集中确实没有说居住尹山的沈富就是沈万三,也没有说沈达卿父就是沈富或沈万三。说沈达卿父就是沈万三的,另有其人,那就是明正统年间的苏州画家杜琼。此人在为王行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