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淋文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淋文献

中文摘要 石淋作为中医内科疾病中的一种,较早便为我国医学所认识,并且有了比较统一的名称,以“尿出沙石、小便涩痛”为主症。现代中医界有关学者对于石淋做了许多治疗方面的研究,但在医史学方面,并没有系统的论述。本研究希望能够补充古代医家论述石淋疾病史的相关内容,在力图明确阐释中医石淋病史的同时,以期建立简单并具备一定操作性的单一病种疾病史研究模式,以供他人参考借鉴,同时为解决石淋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石淋取《中医药学名词》中之概念,即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绞痛难忍为主要表现的淋证。疾病史包括病名沿革、病因病机、病理、病候、诊断鉴别、治疗(方剂、用药、针灸、导引等)等内容。本文研究时间上界(1911)为限。以充分探索并 1.石淋的病名沿革 申农本草.管草根》引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砂:“沙淋凝脂而易散,石淋结块而难消。”清代沈金鳌更为直接地指明:“轻则 2.石淋的病因病机 :“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醇酒浓味,酿成湿热。积 3.石淋的诊断 :①沙石从小便道出,②尿不能卒出,③膀肤里急,④茎里痛,⑤痛引少腹,⑥甚者塞痛令闷绝。此后直至现代,在临床症状的描述方面,也未有多少能出其右的内容。其中,“沙石从小便道出”应该是石淋诊断古今一致的金标准。历代医家通过对石淋的观察与描述,补充了后世对石淋典型症状特点的理解。例如,石淋之石的特点为:①大小:小者如豆,大者如皂子、如梅核、桃核、杏核,或如橘核;②形状:如梅核而有棱角,或其形如豆,或长而如粉条,或长约一寸大如粗著;③:色赤、色白、色苍、玛瑙色,如色泽不定;④质地:或通下即碎,或坚硬,置臼;⑤与治疗的关系:其结之小者可用药化之,:①疼痛部位主要为尿道:茎中(里、 )痛;②与排尿相关:小便则茎中痛,每漩则痛楚不可忍,小便掺痛不可忍,每溺茎;③疼痛剧烈:茎内割痛,塞痛令闷绝,或痛不可忍,甚至令人昏闷,遍身有汗;④牵涉部位:痛引小腹。石淋之尿涩特点为:①排尿:尿不能卒出,膀肤里急;大者留碍水道之间,令人闷绝;欲出不出,;常急欲溺,及去点滴;点滴不通,少腹胀硬;②尿涩伴有尿道剧烈疼痛:尿;水道涩痛,胞内奎积;小便则茎中痛,不得流利;杜塞溺道,疼;③与沙石排出的关系:出沙石而后小便通;突然溺出此物当觉通快;出石一条, 4.石淋的治疗 石淋的内服药物治疗出现很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多种治疗石淋的药物。从现存文献看,东汉以降之魏晋时代,只能见到治疗石淋的单味药或单方,而药物的认识发展较突出。自古代医药文献中整理出治疗石淋或五淋的药物约84种,其中34种见:其一为通利小便,如车前子、白冬瓜、鸡屎白等;其)),特点是以 明清时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碎石、取石、化石、消石及其他石淋治法的讨论。首先提出碎石治法的是明代《奇效良方》的“取石方”,认为结石是由“碎石相结”而成,使用通利下滑的药物,使结石重新碎开,便可被取出。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中出现“化石汤”,则主张补肾以化石,此后“化石”、“化砂”、“消石”的方剂层出,大抵均以此“补肾化气而消石”立意。直至清末张锡纯在《医学中衷参西录》中提出“砂淋丸”,方又将消石概念引回到“消化砂石”,其创制代表方“砂淋丸”,选择的代表药物是鸡内金、消石(朴硝)。 5.结论 : ①石淋之病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沙淋、砂淋、砂石淋等石淋其他不同称谓病名,至北宋晚期全部出现。石淋名称出现较多,沙淋、砂淋、砂石淋等名称出现相对较少。 ②石淋之病因病机,以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的“肾虚膀肤热”为历代研究的重点,在后世的发展中石淋大多以热立论,涉及石气归肾、房室过劳、抑郁气滞、醇酒厚味等其他因素。 ③石淋之诊断依据,自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肤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己经相对明确。其中,“沙石从小便道出”是古今一致认可的金标准。 ④石淋之治疗,魏晋以前以通利小便、滑利润窍的单方为主。唐代多见通治诸淋的 复方,仍以清热通利滑润为主。宋代重视气血理论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多见专治石淋的复方,并多兼以理气通经,活血化癖,使用内服药相互配合或内服药与外用药配合治疗石淋。明清提出碎石、化石的治法讨论,并兼以不同思路的外治法。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已有用手术取石的记载,但终究未能发展起来。 1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