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耕文化下的河南民间谚语举隅.doc
农耕文化下的河南民间谚语举隅
摘要: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就居于先进领先地位。在几千年来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被其浸染,民间谚语在这方面就有着鲜明的反映。这些谚语不仅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而且也为我们展现了民众的智慧和中原地区的风貌,体现出了民俗语言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河南地区;农耕文化;谚语
提到中原地区,谈到中原文化,就离不开“农耕”二字。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从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考古发现中我们就可以判断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开始了农耕实践。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通过农耕创造出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从此我们摆脱了大自然的完全主宰,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如恩格斯所言:“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河南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农耕文化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大粮仓。直至今日,河南省仍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依旧深深影响着这片热土,实实在在的庄稼人也一直传承着这份文化,其最鲜明最直接的表现就体现在人们日常交流时随口拈来的民间谚语之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是最适合口头流传的通俗性语言载体。祖祖辈辈在农耕生产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是通过语言来传授给后辈,而这种简约却不简单的语言形式是最佳选择,他们短小精悍便于记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封建时代曾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这些谚语依旧有其现实价值,辅助现代化的农耕生活。
一、体现以农为本,珍爱土地的谚语
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提出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历代统治者也多会在春季举行“亲率耕”的仪式以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农业上的丰收对维护其统治有重大意义,而对于真正在土里劳作,在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其对土地的热爱则更加具体和真切。
“地是聚宝盆,有地才有人;地是黄金板,有地就有脸。”
“田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一亩地,三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
“穷人三件宝:老手,薄地,破棉袄。” “人勤地不懒。”
“生意钱,三两年;衙门钱,隔夜完;庄稼钱,亿万年。”
肥沃的土地是万物生发的基础,大地如母亲般孕育了庄稼,并为其萌芽、发荣、结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没有土地就不会有农业生产的收获。“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在进入农耕文明之后,劳动者几乎所有的生存、生活资料都取自于田地,他们深信“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道理,因而辛勤劳作。大地对劳动者的丰厚馈赠又使得人们对土地无比敬仰,并在一种膜拜心理下创造出了土地神的形象,他们深信土地爷的存在并会举行隆重的参拜仪式。农民将丰收归功于大地的慷慨无私,土地便是他们的信仰,也正因为农耕文化中对土地的依赖,所以民俗谚语中也就自然而然的保留了许多此类谚语。正如“饮水思源”,填饱了肚皮自然也不能忘记了大地的恩惠。
二、丰富的时令气象农谚
春种秋收,农业生产是时令性非常强的劳作,要想获得丰收就必须严格遵守时令节气。“年”字从本是表示谷物一年一熟的意思到现在变成为专有的时间名词,可见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古人观察并记录时间的参照物即是粮食作物的生发状态,因此有关时令气象的谚语自然也是农谚中的大家族。
“菊花开,该种麦。” “嘴哈气,麦下地。”
“枣芽发种棉花,谷雨前后把种下。” “处暑不种田,种田也枉然。”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 “布谷声声小麦黄,五月端阳吃新粮。” “清明节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中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对庄稼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民眼中小麦就是“怕正月暖,二月寒、三月霜,四月雾”的娇娘子。如在春暖地热时没有及时撒种播种,或是在该浇灌时错过了灌浆时机,都会导致粮食的减产。地是命脉,粮食是庄稼人的命根,所以勤劳朴实的农民将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化作这一句句生动形象的谚语来做后辈人种粮的指明灯。“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就形象地道出了不守农时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粮食颗粒不饱满,像跑了气的馒头一样又瘪又小。即使一年兢兢业业,闯过风风雪雪,到了收获的时节也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芒种立夏,会见亲家不说话”即是描绘了收获时节忙碌的场景。“紧张庄稼,消停买卖,节令不等人”,这些丰富的时令气象农谚既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贡献,它们就相当于庄稼人的《论语》、《孟子》,是一部部农业生产的千年经书。
三、河南地区的饮食谚语
在饮食上河南人是随意自然,注重实惠,不过分讲究外在精美的。河南特色的郑州烩面和开封灌汤包都是比较大众化的食品,很多美食形成的历史传说也颇有种乱炖成佳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