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docVIP

科舉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舉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徐梓,王炳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 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 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 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 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 关键词:科举制度;考试;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9.29,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05)04—0003—07 科举制度是我国自隋朝出现的设立科目、考试 士子、用以选拔官员的制度。在此后1300年的演化 过程中,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的发展趋势:各种规程 日渐完备,可操作性逐步增强,也越来越客观公正。 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 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 域之人益均。??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 也。’’[1] 一、科举制度对公平的追求 在科举制度发展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改革,都 服务于追求公平的取向。 从“兼采时望”到“糊名考校”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开放的时代, 大唐的敢作敢为和英武豪迈在科举制度上也表现得 十分典型。唐朝人当然注意到了行政官员的选拔要 公平和公正,因而有举子之间的相互结保,如果有作 弊不实之处,一经查出,所有同保人三年不得赴举; 也有较为严密地防止内外串通作弊的措施:“礼部阅 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诃出 入,以防假滥焉。”[21但他们更懂得,设立科举并不是 为了标榜公平和公正,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选 拔人才,充任各级行政官员,一切都应该从属于这个 目的。为了避免一试定终身的机械,避免因为考试 环节中的各种偶然因素而遗漏贤能,在唐代的科举 考试中,允许有超出考场之外的行卷和公荐。 所谓的行卷,是应试举子将自己创作的诗文选 择其佳者,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献给 当时的名公贵卿和文坛巨子,以获得他们的赏识,在 同僚问制造声誉或向主持考试的官员推荐,从而增 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种手段。行卷的送呈开始完全 是一种个人行为,是否送呈由举子自行决定。天宝 元年(742年)以后,政府则明文规定,应试考生要将 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 时核实,作为最终确定中第与否的依据之一。投献 行卷不只一次,很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短时间内即 可以再作几篇的才情,也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提示名 公巨子不要遗忘了举荐自己,在第一次投献之后的 不几天,应试举子往往再一次投献,这被称之为“温 卷”。 在官僚权贵中间,唐代盛行公荐和通榜,也就是 一些达官贵人和文坛名宿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 向主考官推荐那些有很高文化水平和社会知名度的 考生。很多材料表明,公荐与通榜在录取考生时,确 实起了很大的作用。由《唐摭言》卷六《公荐》第一篇 故事可知:在正式考试之前,只有判卷之后才能确定 的名次早已确定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写得虽好, 但因为在太学博士吴武陵之前更有他人请托,他只 收稿日期:2005—06—30 作者简介:徐梓(1962一),男,汉族,湖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传统教育研究。 王炳照(1934一),男,汉族,河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本文系作者拟向“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建:厦门大学,2005年9月2日--4日)提交的论文。 万方数据 4 教育学报2005往 能屈居第五名;杜牧的操行虽差,也因主考官崔郾答 应了自己的同僚,录取也是不容更改的铁定事实。 可见,唐代科考至少一部分决定性的因素在场外而 不在场内,考试本身不过是一个形式,甚至是走一走 过场而已。 不能说这样的做法没有一点合理性,有行卷和 温卷在,毕竟在试卷之外多了一重考量的要素。借 助这些要素,试官能更加全面地判别士子的文才,避 免了仅仅依靠单一试卷所表现出的偶然性。同样, 公荐和通榜也能提醒考官对某些有才能士子的注 意,避免在“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的情况下 判卷遗漏人才。但是,行卷和温卷有可能出自他人 之手,公荐有可能假公之名而行徇私之实,通榜也有 可能变成私下交易。特别是随着唐朝辉煌的逐渐逝 去,唐代科举投献请托、“公荐”徇私愈演愈烈,考场 外因素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贡举猥滥,势门子 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3]权贵的请托 和知贡举者的徇私,不仅引起了平民士子和百姓的 愤慨,也遭致了

文档评论(0)

df9v4f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