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宜蘭民間文學地方特色的呈現
宜蘭地方特色的呈現-以俗諺論
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化學程教師在職碩專班二年級
吳珍妮
摘要俗諺,是年代久遠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口述經驗的傳承,本篇藉由引介整理宜蘭地方俗諺,加以分類、歸納,期能呈現宜蘭地區多樣性的地方特色,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宜蘭先民及在地人生活型態之瞭解與重視。
本文先論述宜蘭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繼而從特殊歷史、天候、風俗、民間戲曲等相關宜蘭俗諺,來探討宜蘭地方的特色與精神。
關鍵詞:噶瑪蘭、俗諺、口傳文學
前言:
國人對宜蘭的初步印象是宜蘭人特殊的漳州腔調,一開口說話就知道是宜蘭人,清朝舉人陳淑均在噶瑪蘭廳志中記載:「蘭屬地廣人稀,農有餘粟。山長水遠,行不裹梁。見食相呼,闖然入座。雖素不相識,而賓無愧容,主無德色。亦不拘以禮貌,敘以情文,無他,太倉既儲,則阡陌里巷閒不餓……」,讀到這裡總會心一笑,因為週遭宜蘭的朋友確實熱情好客,似印證文中所述之莞爾意涵,因此選擇宜蘭這個純樸性鄉村地方,來研究它的民間文學不過一開始就受到挫折,因為早期的宜蘭文獻呈現的只是人物事蹟與詩作,幾乎看不到俗諺、歌謠,本文只好針對目前已刊行之縣史、方志、藝文志及宜蘭口傳文學所載民間文學,一一檢視,選取宜蘭當地特色的俗諺,做歸納、分析出宜蘭民間文學特色與精神,移民的在地化與在地關懷,並提出個人的看法。宜蘭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概述:
1796年漢人吳沙擊潰噶瑪蘭族,進墾蘭陽平原。『募集三籍流氓,一千數百名,率鄉勇二百餘,入蘭開拓,九月十六日進烏石港,(今頭城)築土堡以居,…。』漢人進墾蘭陽平原後,將原野與森林開闢為農田,平埔族賴以維生的獵場逐漸消失,傳統文化逐漸式微,大多被漢人所同化。歷史上,宜蘭舊稱蛤仔難,至嘉慶十五年收入版圖,譯蛤仔難為噶瑪蘭,於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正式設置廳治。光緒元年(西元1875)則改噶瑪蘭廳為宜蘭縣,所以在清代有長達63年(1812--1875)宜蘭都稱為「噶瑪蘭」。因縣位於蘭陽平原上,故又稱蘭陽地方。噶瑪蘭是原居住於此的一支平埔族Kavalan的音譯,他們自稱卡瓦蘭(Kavalan,平原的人類)。最早關於噶瑪蘭族的歷史記載始於1632年。宜蘭縣位於台灣東北部,為歌仔戲的發源地,鎮鄉,縣治設在宜蘭市。由於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面向海,呈現畚箕形的地形,特別容易產生地形雨,台灣有俗諺云:「竹風蘭雨」,就是描述新竹多風而宜蘭多雨的現象。特別是在冬季東北季風盛行的時候,東北季風由東面開口注入,冬雨綿延數月,為宜蘭的特殊氣候現象。
三、宜蘭民間俗諺: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宜蘭是族群文化多元而複雜的移民社會。自史前時代開始,蘭陽平原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隨後噶瑪蘭人、泰雅族、平埔族與漢人陸續遷入,展開水與土地的生存空間之爭。噶瑪蘭人在進入清代國家體制後,傳統社會文化開始產生巨大變遷。此變遷一方面造成噶瑪蘭村落「貧窮化」,一方面使噶瑪蘭人成為大環境中最底層的社會階級。族群差異與貧窮、低位階相互結合,形成生活困難、備受歧視的族群處境。離開原居地的族群關係、尋求新空間的生存機會,是噶瑪蘭人解脫困境的策略。爬過三貂嶺,無想厝內的某子
三貂嶺為昔日入蘭必經之地,當時山高險阻,交通不便,還可能遇上習於出草的原住民抵抗,因此一旦越過三貂嶺進入蘭陽平原,就無法照顧家中妻兒;另一種解釋是宜蘭地靈人傑,女孩子長得很漂亮,男人一旦過了三貂嶺後,就樂不思蜀了。番仔台了也,才卜柵竹圍──勿會赴了(來不及了)
由於泰雅族人有獵取人頭的習俗,因此漢人在入墾之後為求自保,就以土圍、竹籬圍成防禦工事,或設隘口防止泰雅出草。這句話語意謂人都已經被泰雅族殺死了才要開始圍竹圍、做柵欄,當然是來不及了。柵讀做cha 8。董大老吃韭
咸豐三年(1853)清廷政府因軍糧不濟,向富紳籌借勸募並向民間收購倉穀,因而刺激米價高漲,引發民怨。當時吳磋、林汶英召集群眾以梅州(今宜蘭市梅州里)為據點,抗拒官府賤價蒐購糧食。噶瑪蘭通判董正官會同營都司劉紹春圍捕吳磋等義民,當時噶瑪蘭廳「義首」林汶英通知吳磋防範,吳磋乃派王強等埋伏於斗門頭樹林,待董正官通過時將其刺殺並割斷首級。董正官被殺之後首級滾落韭菜園,故戲言其吃韭菜。大老讀作tua7 loo2。子弟一興,洋服褲穿顛倒扳
據說羅東福蘭社社長陳振光先生(陳輝煌之子,陳進東之父)曾經贈送福蘭社子弟每人一件西裝褲,當時西裝褲非常稀少,有子弟穿錯面還誇讚道:外國人真周到,連放屎都要開褲孔。興讀作hing3,高興之意。扳讀音為ping2,翻反之意,意謂子弟們高興得連西裝褲穿反了都不知道,譏笑人沒見過世面。無陳不開科
宜蘭擺厘(今宜蘭市進士里)陳氏家族財勢雄厚,子孫人丁興旺,文武兼備。清代科舉陳家曾中試武舉人1名、武秀才4名、貢生2名、稟生1名,故當時有「縣考無陳不開科」之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