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LK99+376~+634段(杏花村)滑坡病害治理工程施工图
设计说明
K99+376~+634段+357.500,LK99+620左右为一涵洞。
滑坡路段边坡在开挖成型后受多次强降雨的影响,坡面出现局部坍塌,变形范围最远至路线中线约40m,裂缝较多,变形明显,原开挖路基上见坍塌物质堆填。为了查清该滑坡的性质、规模等和进一步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并进行治理,重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渝东分公司委托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5℃,一月平均气温,5.1℃,七月平均气温27.5℃,极端最高气温43.1℃,极端最低气温-9.2℃。多年平均降水量1261.9mm,其中3~8月降水量占全年68%以上,最大3日降水量为200~350mm,最大24小时降水量80~120mm。蒸发量:历年最大蒸发量1701mm,历年最小蒸发量671mm。强降雨是诱发该滑坡复活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地层岩性
经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揭露,滑坡区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下伏基岩为三叠系巴东组(T2b)Q4el+dl)
碎、块石石土:颜色较杂,浅黄色、黄色为主,夹少量灰褐色,松散~稍密,潮湿,物质成分不均一,碎石含量50~70%,呈次棱角状,碎石粒径2~15.0cm不等,偶见块石,成份为强~弱风化泥岩、灰岩,表面有铁锈浸染,充填物以黄色粘土为主,夹少量角砾土及砂粘土。
该层埋深厚度3.0~12.0m不等,从钻探结果分析,该层含水量较高,但是比较松散。滑坡中部较厚,后部相对较薄,该层为浅层滑坡滑体的主要组成物质。
(2)三叠系巴东组(T2b)
①灰岩:以灰褐色、青灰色为主,隐晶质结构,中~薄层构造,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局部发育有溶沟或溶洞。据钻孔揭示,强风化岩石为灰褐色夹少量灰黄色为主,岩芯破碎呈碎石土状,部分构造不明显,灰岩间局部夹有窝状粘土,该层分布厚度较大且不均匀;中风化灰岩为青灰色,较坚硬,节理发育,其表面部分染有铁锈色,岩芯相对完整,呈短柱状夹少量碎块状,埋深在强风化以下。该层主要在滑坡后缘左侧公路边及滑坡前缘斜坡上出露,在钻孔ZK1-1附近亦可见薄层灰岩,已开挖边坡及路基附近可见强风化灰岩出露,在各个钻孔内均有揭露。该层主要为浅层滑坡的滑床,中层滑坡滑带主要位于强风化呈土状、碎石土状的黄色、浅灰褐色的灰岩中。滑坡区内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滑坡后缘左侧出露中厚层灰岩层理产状为NW70°/S17°;钻孔ZK1-1附近薄层灰岩层理产状为NW27°/SW25°;路基内侧强风化灰岩层理产状为NW45°/SW31°。
②泥岩、灰岩互层:紫红色、浅灰色为主,层状构造,强~弱风化呈碎块石夹土状,构造较明显。该层只有在钻孔ZK3-1揭露,泥岩厚度2m,岩层倾角20°左右。滑坡前缘右侧不远处长河河边有该层出露,主要为泥岩夹薄层灰岩,层理产状为EW/S25°,反倾。
2.3 地质构造
滑坡区所处地段属川东皱褶带与川粤湘黔隆起带西北缘一部分。该区发育的主要构造为朱衣镇背斜。朱衣河背斜轴向顺河道向东西方向延伸,朱衣河的支流长河两岸,其北岸岩层北倾,南岸岩层南倾,在河床附近岩层顺倾或近水平状。在建高速公路走廊带内构造形式以褶皱变形为主,断裂构造不发育。受强烈的构造作用影响,区内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滑坡位于长河南岸即朱衣背斜南翼,本段内岩层产状总体上与坡面呈反倾关系。
受朱衣镇背斜的影响,滑坡区内岩层中节理、裂隙极其发育,发育的结构面主要有如下几组:①NW67°/NE58°,张性结构面,贯通发育,延伸较长,达3m,3条/m,微张,该结构面为滑坡后缘依附性结构面;②NW70°/NE14°,较发育,张性结构面,比较贯通,延伸长1~2m,3~4条/m,微张,结构面间可见薄层泥膜,为缓倾角结构面;③NE30°/NW23°,压扭性结构面,较发育,比较贯通,延伸长1~2m,2~3条/m,微张。其中结构面②和③为滑坡主滑段控制性结构面。另外,在各个基岩露头中均可以看出,该区内垂直结构面发育,切割层理和其它结构面,将岩层切割为菱形,在已开挖边坡中可见局部岩体沿垂直结构面卸荷变形。
2.4水文地质条件
该区年降雨量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1261.9mm。由于滑坡区地貌形态为圈椅状,加之后缘具有较大的汇水面积,且滑体由堆积层及强风化灰岩组成,大气降雨部分以地表径流的形式从坡面排入左侧自然冲沟内,另一部分渗入坡体形成地下水,同时滑坡体上坡面比较平缓,灰岩中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不易排出,从而导致滑坡体内地下水较发育,钻孔揭露,该滑坡地下水基本出露于强风化灰岩中。据调查可知,滑坡左侧界处的深大沟谷内存在季节性流水,流量随降雨量有所变化,勘察期间仍见流水。滑坡前缘不远处为朱衣河支流——长河,自西向东流过,常年有流水,流量较大,流量受季节性影响明显。区内未见地下水露头。其水文地质特征按类型分述如下: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