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世同堂之周信芳家族因爱被迫与子女离散.docVIP

《新四世同堂之周信芳家族因爱被迫与子女离散.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四世同堂之周信芳家族因爱被迫与子女离散

新四世同堂之周信芳家族:因爱被迫与子女离散母爱,让我们离散   “我们家6个孩子,5个都避过了十年浩劫。为什么?因为姆妈一直觉得会有一场很大的浩劫等着这个引人注目的家庭。”   撰稿·王悦阳(记者)   上世纪40年代中叶,上海长乐路上闹中取静的一幢小洋房里,居住着梨园大师周信芳和妻子裘丽琳。这里是文人墨客的宝地,是戏里戏外的才子佳人的乐园。   1946年,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打破了周公馆往日的宁静,周家的四小姐从天而降,为这个和睦美满的家庭锦上添花。那年周信芳已逾知天命的年龄,老来得女,自是宝贝得难以形容,他为这个最小的女儿取了一个极富诗画意境的名字:“采茨”。   时光流转。如今,周采茨静静地坐在记者面前,身穿黑色丝袍,略施淡妆,雍容华贵,一如人们心中固有的闺秀形象,却又在眉宇间、谈吐中多了些许干练与果断。周采茨五彩斑斓的人生已让她不必时时附丽于声名卓著的家族,可她热爱自己作为周家后人的这个特殊身份。周采茨说,自己像极了母亲,这种相像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学来的,   每当周采茨惦念起自己的父母,总会翻起那些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照片,时而莞尔一笑,时而紧蹙眉头……整整一个甲子,总说人生如戏,周家坎坷曲折的经历不正是一场戏吗?   “有时候,连我自己都非常惊奇,我的生活方式、我的品位简直和我母亲的一模一样。每当我看着自己设计的房子,就感到满是母亲的背影……当然,我姆妈比我伽(能干)得多了。我根本没伊介来赛(能干)……”冷不丁爆出的一口纯正老式上海话,仿佛在提醒记者,西化的周采茨依是不折不扣的“上海女儿”。   采茨,周家门里的小公主   在采茨的记忆里,母亲是个美不胜收的仙女,当她开始记事时,母亲已是翩翩少妇,可她牵着采茨的手走在路上的时候,还经常吸引不少男性行人的目光,有的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轻轻的赞叹。   那是内乱战火笼罩着整个神州大地的年代,国民党特务无孔不入,不仅混进周信芳的黄金大戏院里来肆意捣乱,还有意无意地骚扰着周家的日常生活。然而,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纷繁复杂的演员生活丝毫不能够影响周信芳和裘丽琳对小女儿采茨的万般宠爱,“我在家里年纪最小嘛,连小哥哥也要比我大上整整7岁,父母自然更宠爱我,我就像家里的小公主一样。”说起童年,周采茨的神态仿佛又回到了照片里的那个可爱小女孩,眼神充满了天真无邪的童真。不过采茨不但乖巧,脾气又特别好,即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哭也不闹,偶尔嘟个小嘴也就作罢了,甚是可爱,因此更博得了父母的怜爱。“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中学同学到现在都说我脾气好得不得了。”   离家不远处的长乐路和茂名路,是周采茨儿时的欢乐世界,父亲周信芳时常会带她去新雅和沙利文这样的西餐馆吃自己最喜欢的冰激凌。过往的行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名伶毫不张扬地坐在一旁,默默注视着娇小的女儿一勺一勺地将冰激凌送入口中。   女儿印象中的父亲平时不太说话,只有和母亲一起的时候才显出他健谈的一面。而家中交好的朋友也并不多,周信芳即使在家里接待客人,宾主也从来不坐客厅,时常是关上房门,在书房小天地里舞文弄墨、切磋戏艺。在采茨的记忆里,经常来的有巴金和田汉。尽管周家每天来来往往的客人总能凑成整整一只圆台面,天天好吃流水席,但事实上,周信芳真正的知心朋友却很少。“我爹爹邪气(十分)有劲,整天在家不大讲话,很严肃。最有趣的是伊从来不吃蔬菜,只吃肉。”   尽管父亲十分威严,对于采茨这个最小的女儿,周信芳却会特别亲热些。每天晚上,汽车刚在门口停稳,周老板就急着跨进家门,抱起小女儿亲一亲,好几次父亲生硬的胡茬弄疼了女儿稚嫩光洁的脸蛋,还引得采茨连声抗议。   和许多氍毹人家的孩子不同,周采茨是泡在父亲周信芳的戏中不知不觉地长大的。周信芳不仅从不禁止子女到剧场看演出,还常常带着子女们去看芭蕾舞、话剧和滑稽戏。“我小辰光看得最多的就是苏联的芭蕾舞,因为我姆妈不要看,伊老是嫌苏联的都是‘蹩脚货’,所以我爹爹总是带我去看。除了芭蕾舞,就数爹爹的戏看得最多了。”当时,周老板演出时,剧场里常常会有一个黄毛小丫头,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台上——《萧何月下追韩信》、《明末遗恨》、《徐策跑城》……父亲的戏小采茨几乎一个都没漏掉。有的戏能把小姑娘逗得乐不可支,有些戏又催人潸然泪下。   最有趣的一次经历是在采茨10岁的时候,那天父亲在台上演的是《清风亭》,大悲大恸的剧情让“入戏”太深的小采茨在台下“呜呜”大哭个没完。甚至由于哭声太过响亮,弄得台侧的锣鼓师傅的锣鼓经全都乱了套。“没办法呀,爹爹演得真是好,我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就是不停地哭。”在周采茨看来,麒派艺术的精彩之处,恰在于以情动人,哪怕是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都丝毫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1949年春夏之交,上海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国民党的败相显露无遗

文档评论(0)

popo7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