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品质与审评4学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叶的品质与审评4学时.ppt

评茶盘:供盛放茶样,审查茶叶形状及色泽之用,一般为可盛放茶叶150-200克,长方形或正方形,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呈倒等腰梯。 叶底盘:搪瓷盘,长方形, 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和名优茶叶底用。 审评用水: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参照GB 5749执行;水质要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无肉眼可见物,无味无臭,浑浊度<3°,水质硬度<15°,微生物检测各项指标合格。 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 称量用具:天平,感量0.1g。 计时器:定时钟或特制砂时计,精确到秒。 其他:刻度尺、网匙、茶匙、烧水壶、电炉、塑料桶等。 二、审评内容 名优茶和初制茶审评因子:包括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五项因子”。 精制茶审评因子:包括茶叶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八项因子”。 1、外形审评 看干茶外形,观察干茶的条索、嫩度、整碎和净度等。 一般,干茶以松紧、重实,芽毫多、叶质嫩,匀整、无杂为好;外形松散、轻飘,粗糙、叶质老,多断碎、杂片为次。 2、汤色审评 看茶汤的色泽,看茶汤的浓度、深浅、明暗、清浊程度等。 一般,茶汤色以黄绿明亮为好;若汤色浅薄、暗浊、沉淀物多,则表明茶质较差。 3、香气审评 闻茶水的香气,可先热闻,后冷闻。 闻时,将杯盖半掀开,接近鼻子,以辨别香气高低、强弱、持久程度、纯正还是有异味等。 一般,以高锐、鲜爽、浓烈、持久、纯正、无异味为好;如香气淡薄,低沉而带有粗异气味者为次。 4、滋味审评 主要是品其茶汤入嘴后的味道。 茶汤的滋味有浓淡、厚薄、甘甜、苦涩、鲜、酸等。 一般茶汤滋味以口感醇厚甘甜为好;而平淡乏味或含有粗涩异味者为次。 5、叶底审评 看用沸水冲泡过后的茶叶。 一般叶底以细嫩多芽,芽叶完整、柔软、肥厚、匀齐者为好;以粗老、多筋梗、瘦茶、混杂、断碎茶多者为差。 三、茶叶审评程序 茶叶审评程序:通常包括五个阶段,即取样、外形审评、茶汤制备、内质审评和审评结果判定。 (一)取样 匀堆取样法:将该批茶叶拌匀成堆,然后从堆的各个部位分别扦取茶样,扦样点不得少于八点。 对角线四分法:将扦取的原始茶样充分拌匀后,用对角四分法扦取茶样,扦样点不得少于五点。 (二)外形审评 外形审评:将200~300g样茶倒入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一手要拿住样盘的倒茶小缺口,用回旋筛转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调换位置、反复查看比较外形。 (三)茶汤制备 茶汤制备:称取样茶3.0~5.0g投入审评杯内,茶水比为1:50,注满沸水,加盖,计时3~5min;到规定时间后,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留叶底于杯中。 不同茶类不同。 不同茶类茶汤的冲泡时间 茶类 冲泡时间/min 普通(大宗)绿茶 3g 150ml 5 红茶 3g 150ml 5 白茶 3g 150ml 5 黄茶 3g 150ml 5 乌龙茶(颗粒型、条型、拳曲型、螺钉型)5g 2、3、5 (四)内质审评 审评顺序:开汤后,按香气(热嗅)、汤色(绿茶先观汤色)、香气(温嗅)、滋味、香气(冷嗅)、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1、看汤色 看汤色:用目测法审评茶汤,审评时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对茶汤审评结果的影响,随时可调换审评碗的位置以减少环境对汤色审评的影响。 2、嗅香气 嗅香气:一手持杯,一手持盖,靠近鼻孔,半开杯盖,轻嗅或深嗅,每次持续2~3秒,反复1~2次;嗅香气应以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进行。 3、尝滋味 尝滋味:用茶匙从审评碗中取一浅匙吮入口中,茶汤入口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使茶汤与舌头各部位充分接触,并感受刺激,随后将茶汤吐入吐茶桶或咽下;茶汤温度一般在50℃左右较合评味要求。 鲜味涩味 4、评叶底 评叶底: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中,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来;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审评叶底。 (五)审评结果判定 茶叶品质顺序的排列样品应在两只以上,评分前工作人员对进行分类、密码编号,审评人员在不了解茶样的来源、密码条件下进行盲评。 评分:根据审评知识与品质标准,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采用百分制,在公平、公正条件下给每个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并加注评语,评语应引用GB/T 14487的术语。 结果计算:茶叶审评总得分,Y=A*a+B*b+C*c+D*d+E*e。 结果评定: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 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外形→香气→汤色→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 各类茶品质因子评分系数(%) 茶类 外形(a) 汤色(b) 香气(c) 滋味(d) 叶底(e) 名优绿茶 25 10 25 30 10 大宗绿茶 20 10 30 30 10 功夫红茶 25 10 25 30 10 红碎茶 20 10 30 30 10 乌龙茶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