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秀英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doc

秀英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秀英奶奶在上海世纪公园。   人物简介:秦秀英,1947年出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只上过一年半小学。2011年开始重新识字,学做自然笔记,作品被多家媒体刊载,最近出版新书《胡麻的天空》。   梅雨季节,上海整座城都湿漉漉的。《环球人物》记者来到秀英奶奶的二儿子吕永林位于闸北区的家中采访,一开门就见到了这位面相柔和、声音低柔的老太太。这是一间未经装修的两居室,没有刷墙、没有铺地板,更没有什么整体式厨卫,水管子任其自然地裸露在墙外,墙边放着几个花盆、几株植物,墙壁上只有主人写的一些字、画的几幅画作为装点。   儿子吕永林、媳妇芮东莉正巧都已下班回家,秀英奶奶给大家端上了亲手做的胡麻油花卷。在小小的餐桌前,记者和秀英奶奶随意交谈起来。她说话带着浓重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口音,每次记者刚做出一丝疑惑的表情,还没来得及发问,旁边的儿子和媳妇就会立刻接上帮忙解释,感觉这一家子人的性格,也都像这个屋子一样,不加修饰,率性热情。   秀英奶奶的新书《胡麻的天空》也是这样的风格,朴拙而自然,透着清新的泥土气息,翻开书页,久疏自然的都市人能够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乡情乡韵。秀英奶奶是4年前才开始学写字、学画画的。这本新书,连另一位70岁开始学写作的“励志奶奶”姜淑梅看到了也称道不已,说她“写得好,画得好”。她的经历也再次向世人说明了,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铁棍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   “有了动物,人的生活也能多一点活乐,没有了动物,鸡不叫,狗不咬,甚声音也没有,人就觉得冷冷清清的……”   “夏天的胡麻花开成一片一片的,头顶上是蓝盈盈的天,地里头是蓝盈盈的胡麻花。胡麻开花一片蓝,唱上个山曲解心宽……” 《 胡麻的天空》插画。(秀英奶奶 绘)   在《胡麻的天空》里,68岁的秀英奶奶记述了她对世界的观察。从上海闸北公园里的落叶、昆明蝴蝶谷的蝴蝶,到内蒙古河套公园里的月季,从回忆往昔到记录当下,她用工笔画下图案,着以鲜明的色调,配上朴拙的文字,形成了一篇篇赏心悦目的作品。这本书让很多人认识了她,称她为中国版的“摩西奶奶”。   1940年,80岁的摩西奶奶曾在纽约举办个展,引起轰动。这位一辈子生活在农场里的老妇人,从未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77岁才开始画画,她那些清新、明快的画作感动了全世界。   秀英奶奶本名秦秀英,原本也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人生的戏剧性转变开始于2011年。这年3月,吕永林夫妇把她从内蒙古接到上海,第二天带她去公园,照下许多相片。回到家,儿媳把照片输入电脑,并拿出了纸和笔,让婆婆照着屏幕画下来。几十年都不曾碰过笔的老人为了不让小辈失望,用颤巍巍的手,画了一朵蒲公英,一朵二月蓝,还有一条毛毛虫。   后来儿子媳妇白天上班后,秀英奶奶就一个人去闸北公园锻炼、散步,看见好看的花,就把掉在地上的花瓣和叶子捡回家照着画。儿媳妇又建议婆婆把时间、地点和天气都写上,这样就成了一则完整的“自然笔记”。   秀英奶奶只读过一年半小学,认识的字屈指可数。为了做好自然笔记,她开始查字典,学会了更多的字词。儿子给她买了本《新华字典》,媳妇给她拿来个小本,她就把常用的字一遍又一遍地抄在纸上。起先,她连标点符号都不懂,整个句子连成一长串,后来才知道点上小黑点,接着知道有逗号、句号。《新华字典》被翻得卷了边,子女要给她买本新的,她却用针线给它缝上了一个大补丁,说:“再来一本,也禁不住我这么个翻哇。”   当了一辈子文盲,要重新开始学文化,对于这位“忘性比记性大”的六旬老人来说,摆在面前的困难像座山一样大。可她有的是耐心:“只要用功学,不怕学不会,俗话说,牛头不烂,多费两炉柴炭。只要时间长,肯定能煮烂。铁棍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   2011年的10月27日,对秀英奶奶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她画的上海闸北公园里麻雀觅食的图画,被芮东莉一个记者朋友看中,登到了《新闻晨报》的头版。一位农村老太太的“拙作”登上了都市大报的头版,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儿子和媳妇趁热打铁,开始教她用电脑、上网,后来还帮她在网上创建了自己的博客。   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2011年末,秀英奶奶回到内蒙古过冬,身边没了儿子和媳妇的督促,她还是坚持不断地翻字典、认字、学电脑,还学会了在网上和儿子媳妇视频聊天,学会了更新自己的博客。她的博客名字叫做“临河而居”,一辈子生活在家乡河套平原,她最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老乡们的认可。   秀英奶奶的大半辈子在农村劳动中度过。小时候她原本住在内蒙古五原县城,父亲是做粉条的,母亲和奶奶发豆芽卖,后来国民党抓壮丁,父亲因为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就当了逃兵,全家人躲躲藏藏来到了一个叫做“二喜民圪蛋”的地方。   农村的大院,成了秀英奶奶的舞台。 “母亲一出来,大大小小的动物就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