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现代窑炉3[精].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窑炉是陶瓷生产中最重要的烧成设备。 我国陶瓷行业自古就有 “生在成型,死在烧成”、 “三分做、七分烧”及 “陶瓷是火里求财”等行业名谚。 龙山文化时期,基本上都改用竖穴窑烧制陶器 窑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 窑室位于火膛之上,火膛较深, 窑室呈圆形,直径约1m。 当燃烧时,由于火膛较深,一次空气供应充足,使柴、草等燃料得以充分燃烧,火焰很均匀地从窑底的火道再进入窑室,使窑内的温度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窑壁上部往里收缩,窑室结构有利于窑内温度的提高(一般为900~1050℃) 从热工观点分析,尽管窑型结构还较原始,但有了窑以后,不仅热损失小,而且当燃料燃烧时,进入窑内的火力比较集中,温度易于升高,坯体易于烧结,有利于提高陶器质量。故从无窑到有窑烧陶在技术方面是一大突破。 随着釉的发现和瓷发明,对窑专用功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尤其是窑温的调节和空气的调控,产生带烟囱的窑就势在必行了。 龙窑依山而建,一不与农业争地,二不受水涝影响,三可以就地取用原燃料,可谓一举数得。 更有意义的是,龙窑由于有一定的倾斜度,燃烧室设在窑头,火焰由低向上,窑烟经窑尾烟室排出,产生一种自然的抽力,使窑温可达1200度以上,便于对陶瓷的烧成温度和气氛和掌握利用。宋代景德镇的龙窑长度达100米以上,进而节省了燃料,扩大了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这在当时是一重大的科技成就。 葫芦窑是景德镇人在元代把马蹄窑和龙窑的特点结合起来,产生的新窑体。 葫芦窑综合了马蹄窑半倒焰的技术和龙窑窑体结构的长处,形成了南北优势并存的产物。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所烧的青花瓷,釉里红瓷以及色彩缤纷的颜色釉瓷,“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 镇窑又可细分为柴窑,槎窑两种 柴窑以松柴主燃料,窑体由窑弄、窑床、窑蓬、窑囱等组成,长约54尺、宽为15尺,为窑砖无模砌筑的薄壳结构,所烧制的均为精细的瓷器; 槎窑与柴窑形状相似,但规模要小,以松枝,茅柴为燃料,主要烧制粗瓷。 清代郑廷桂的“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的诗名,就是描写运送镇窑燃料的繁忙场面。 景德镇窑最大的特点: 一是窑外墙与内壁间留有一空隙,大约在0.1-0.3米之间,其起到了与外界空气层隔热的作用,并减小了向窑墙外散热的功能,也为窑壁在高温是留有膨胀的余地; 二是加大了烟囱的抽力。 在同一窑内,根据各部位温度的不同,可以同时装烧品种不同的制品。适应景德镇附近制瓷原料的特性和瓷器的传统风格。 明清以来景德镇制瓷所取得的成就,是和这种窑的采用分不开的。 镇窑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长期存在,有哪些显著的功能和性能? 镇窑有很多优势: 第一:从构造来说,它不仅从力学角度上考虑到窑体的各个部位的受力情况,而且还更多地从热力学角度上照顾到窑体材料的高温行为,巧妙地解决了超椭圆拱的稳定性。 第二: 窑头区的炉膛同时也是燃烧室,增大了空间,使松柴燃烧充分发挥热量,保证1300℃的烧成温度,提高了燃烧效率; 第三,窑位安排合理,既可以装烧不同品种的瓷器,又可以充分利用窑内的烟气; 第四,烟囱顶部呈钢笔尖形,使排烟能力基本趋于平衡。 镇窑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全窑居然不用一块耐火材料,这普通的粘土砖,经挛窑手的稀泥一耸一抹,竟然稳当紧贴地砌筑上去,也能耐经受得住1300℃ 以上的高温而不被烧塌,其间的奥妙,难以破解,拍案叫绝之余,也令你不得不佩服古代窑工的聪慧思维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俗话说:“烧炼一把火,”把桩师傅凭窑门的两只眼孔来掌握火候,要的是“火青如水”,怕的是“发红”、“翻白”,必要时,他还得爬上窑顶,对烟囱的洞孔,吐口痰进去,看痰消失的状态和时间来判定的窑温竟与测温器的误差仅在1—2度之间,这就使你对他那火眼金睛,不得不刮目相看,不得不佩服至极! 把桩师傅用眼睛掌握火候,一窑的瓷器烧成与否,烧好烧不好,全在把桩。他们根据判断每隔一段时间确定如何加柴,24小时不间断。 把桩师傅1人(为全窑烧窑的总负责人。其时一个把桩师傅可以同时兼任几座窑的把桩工作。把桩师傅的报酬是以烧窑的次数计发的,其年收 入一般可以超过一个中等烧瓷业主的年收入); 驼坯工1人(负责满窑、上半夜烧窑及调配全窑所需坯匣;并亲自到坯厂组织坯、匣到窑厂 焙烧); 加杪工1人(每根匣柱顶端一层匣钵由其搁上); 收兜脚工2人(开窑时,当每根匣柱上的匣钵全部端出后,由其把匣柱最下一层匣钵收起来); 匣工1人(仅配合收兜脚工干点活。昔时这一工种均由厂主的亲戚担任,可以吃饭拿钱不干活,故称其为穿“黄马褂”的); 无窑烧制:垒坯露天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