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論黄春明笔下的卑微小人物形象
论黄春明笔下的卑微小人物形象
摘要:迥异于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上多数乡土作家们的创作,黄春明塑造的恒河沙数般的“小人物”形象,具有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灵动运转的思维智慧和没有失却的丰满人性。在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进行历史性补充的努力下,黄春明在其小人物卑微的生活与丰富的灵魂之间设置了一种张力,迫使人们去关注荒草一般生生灭灭而不为人知的弱小者群体。
关键词:黄春明;小人物形象;人性尊严;历史性补充
黄春明的写作是与土地、生活、人民密切相关的,他的写作道路展现了台湾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文学境况,并成为那个特定时代文学变迁的镜子,其乡土创作中,以独特的创作支点和情感价值取向塑造的一系列小人物形象卑微却又灵魂丰满,显示出了特有的时代精神、文学意义与个人才情。
“小人物代言”的缘起
黄春明,宜兰罗东人,1939年出生。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百货行,母亲在他八岁的时候过世,于是接由祖母照顾,读中学的时候他因打架而退学,又加上不堪忍受继母的虐待,就偷偷地搭上了一班货车离家出走。到台北后,几经周折,他在一家电器行做学徒,后来又一边刻苦自修,继而以同等学历考上了台北师范,但是因桀骜不驯的性格他仍屡次闯祸,后来被迫转学到台南师范,最后是在屏东师范毕业的。步入社会后他曾做过小学教员、遵从政府要求当过兵,然后在广播电台当主持人兼制作人,还曾经在广告公司工作过,他搜集过民谣,搞过电视,拍过电影,丰富的职业经历使他得以见证各种人的生活,进而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黄春明1962年开始踏入文坛,从1967年到1977年,处于小说创作的黄金阶段,创作初中期,他经历了从狭小的自我天地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历程,于是以转型期的台湾社会为背景,黄春明描写生存于社会底层被压迫、被侮辱的小人物,形象地反映了乡村破产给农民身心造成的严重打击,“小人物代言人”的称呼由此而起。在其创作中凭借对乡土的热爱、社会的关心,人民生活的关爱,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其笔下人物身上的历史伤痕,又获得了“标准乡土作家”的美誉,在他的笔下,有故乡宜兰的人、事、景,也有同一方台湾土地上负载的都市生活。乡村和都市的乡土,一同进入黄春明的创作视野。
正如他在《莎哟娜拉,再见》的再版序中所说,“在小说创作上,我是绝对的赞成以真挚的人生态度为基础的关心人、关心社会的文学”[1](P2),黄春明仿佛在吟颂一支朴素、温馨而带着忧伤的乡土之歌,仿佛在描绘一幅优美与严峻、希望与失望相交织的田园风光画。在故乡宜兰----那片历史悠久、生活气息浓重的土地上,黄春明全力关注的,也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描述了做广告人的坤树的喜怒哀乐,书写了勤劳的青番公那美好的想象,还有跟木匠当徒弟的阿仓,进城务工的油漆。
在展示台湾社会转型的现实时,黄春明拥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小镇。小镇起着一座桥梁的作用,它的一头连接着乡土气息凝重、传统观念盛行的农村,另一头则是经济快速发展,充满着半殖民地色彩的都市,走在这座桥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资本的大量输入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和道德观念的冲击,也可以说,城市资本主义的入侵就是通过小镇渗透到农村的各个角落的。
六十年代,台湾的小镇上出现了代表工商业文明的“广告人”。作为最早担任这一职业的坤树就成了广告异化下的“大玩偶”:他“一身从头到脚都是很怪异的,仿十九世纪欧洲军官模样”,“脸上的粉墨,叫汗水给冲的像一尊逐渐融化的蜡像。塞在鼻孔的小胡子,吸满了汗水,逼得他不得不张着嘴呼吸。头顶上圆筒高帽的羽毛,但是显得凉快地飘颤着。”[4](P25)))
“青番公的喜悦漂浮在六月金黄的穗浪中,七十多岁的年纪也给冲走了”[4](P105),黄春明用轻快的语句, 叙述了一位经过辛勤劳动然后获得土地回报的老农的想像:听着像西北雨的沙沙声似的稻粒的声音,他看透了“鬼灵精”麻雀的心思,他把稻草人称作“兄弟”来对付也许会抢夺他果实的小麻雀们,他怀念着那些曾经给村里人预报洪水的芦啼鸟等。在想像的背后,是他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他告诫孙子“做一个好农夫经验最要紧”[4] (P105),他正是凭着这些经验,与土地融为一体。入睡时,他摸到了孙子小鸡子的地方,不由笑了,“此刻,内心的那种喜悦是经过多么长远的酿造啊!”[4] (P105)这也是他战胜了洪水浩劫,重建家园之后的自豪和喜悦。
而现在,他又面临新的矛盾:时而断流的河水没有了再闹洪水的可能,但是也失去了那令人惊叹的气势;堵车、混乱、嘈杂也和便捷交通也因为修桥修路而同时改变了他的生活;土地成了良田,水稻有了良种,他种的稻子也尤其好,可是儿子们不再对田地充满兴趣。那令青番公一想起就激动、自豪并希望再现的人生精神,那“和洪水抢土地”的“坚强得能够化开石头的意志和劳力”[4](P108)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