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一任流年似水东.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嘉莹:一任流年似水东.doc

叶嘉莹:一任流年似水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2014年春天,叶嘉莹步行在后海,参加恭王府的海棠雅集,那是她的旧游之地――当年辅仁大学女校的旧址。一样的海棠开,一样的柳絮飞,和七十年前没有变化。但是在花开月圆中,她已经走过了九十年。   将个人身世化入诗词的感怀,被叶嘉莹收入在她的作品集中。自2006年起至今,北京大学出版社已陆续出版了她的《唐宋词十七讲》、《迦陵说词讲稿》、《人间词话七讲》等9种系列丛书,其中,《人间词话七讲》入围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举办的“2014中国好书”评选。   进入耄耋之年的叶嘉莹,近年来以南开大学为基地,以讲学和育人为生活重心。她在古诗词领域深厚的学养、优雅的仪态、独特的诗词吟诵方式,在中国及海外享有盛名。她的语言仿佛有一种魔力,她对词的评赏,高雅而又平实,深入浅出,读者读词没有任何障碍。   2014年,叶嘉莹九十寿诞,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贺信中称赞她,从事教育事业和诗词研究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桃李满天下,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人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作为“迦陵讲演集”系列丛书中的新成员,《小词大雅》于近日出版,叶嘉莹将带领读者进入小词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读者亦有机会,重窥她的诗词一生。   见天地亦见自我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里。她与自己最喜爱的词人――纳兰容若,同为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   出生地有一个大院子,方砖漫地,西屋前,还有一间小小的花池,栽满竹子和花草,时有蝴蝶翩翩起舞。某年秋夜,一只白蝶,落在院中方砖上,飞不起来,叶嘉莹注视着它,感觉生命是如此短促脆弱。一个诗人天性中敏感多思的部分,无论家教多么严格,接受的是何种“新知识、旧道德”的教育,都无法改变。   她少时,没有上小学,家里教她读旧书,第一本开蒙读物是《论语》。伯父狷卿公引导她走向诗词之路,伯父国学素养深厚,膝下无女,见叶嘉莹从小喜欢诗词,于是悉心教导她。   怎样体会中国古诗词的境界?如何吟诵古诗词?如何读准平上去入?怎样把中国诗歌的传统吟诵和现代的朗诵区分开来,传达声律的美感?   对以上的问题,早在少女时代,叶嘉莹已经有了深刻体认。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弥漫在她少女时代的作品里,其中一首绝句《咏莲》,已经开始瞄准了莲花高洁而超脱苦难的形象。“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十几岁的年纪,心里如何想得到苍生?这一是因为敏感,二是由历史大势造就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家事与国事,统统发生翻覆巨变。抗战之后,大半个国土陷落于战火,生灵涂炭,主权沦丧。自己家中,在上海工作的父亲不得不随单位步步南迁,渐与家人失去联系。母亲忧思成疾,身染重病,在从天津回北京的火车上去世。母亲去世时未能陪伴左右,令她抱憾终身,更理解了什么是人生无常。   她记得早年在家中读《唐诗三百首》,读到李商隐的《送臻师》(送给一个僧人),“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此时的叶嘉莹,深深明白了这首诗的意味,人人置身苦海中,迷失了自己,不知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也不知道这一世的意义和价值。佛法东传,从佛所说的宇宙的起源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大千世界,有几重天,有多少天外的星球。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这源自佛家经典。据说佛为众生说法时,每一个毛孔都生出来一朵莲花,每一个莲花中都坐了一个小小的佛像。佛借着普度众生,想帮助世人达到彻底的觉悟。而叶嘉莹借由李商隐的诗,早早抵达了诗词中“见山不是山”的境界。   苦难果然如影随形,相伴叶嘉莹莲的一生。莲花这一于困难中炼世的形象,从此扎根在她的创作经历中,柔韧而坚强的性情,也贯穿一生。   苦难磨砺漂泊半生   从1948年离开北平,随家人去往台湾,在台湾执教20年,于1969年定居加拿大,1970年接受了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约。叶嘉莹的前半生,数次起伏,饱经忧患。她的婚姻并不幸福,先生不是自己选择的。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时,夫妻二人还双双坐牢。   多年后,她提出“弱德之美”一说。即指词本身存在于苦难之中,词人也在承受苦难,这就是所谓的“弱”。但是在苦难之中,词人还是要坚持和完成自己,一如淤泥之上的莲花,这就是所谓的“弱德”。   弱德如何完成?在《礼记?礼运》篇中,古人称“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感情是人性之本初。对于一个“水做的骨肉”的女子而言,完成的第一步,居然是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