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本语文选修(六一居士传)课件3.pptVIP

粤教版本语文选修(六一居士传)课件3.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粤教版本语文选修(六一居士传)课件3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作者说明“六一”自号时运用了什么形式?有何作用?“六一”包括哪些? 【提示】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客人的问语正是读者想知道的,吸引读者读下去。居士的回答体现了居士高雅的生活情趣,所谓“六一”即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一老翁——作者自己,凑足了“六个一”。诙谐的语言中隐隐透着作者的自傲。 2.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提示】 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3.作者“乐”在何处?“世事之累”又表现在哪里? 【提示】 (1)作者乐在两个方面:①“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不能受任何外物干扰。②“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2)“世事之累”表现在“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提示】 (1)作者提出了三条隐退的理由:①“老而休”,是必然规律;②“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③“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2)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 5.文中居士有没有“六一”之乐呢?为什么? 【名师点拨】 没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6.本文的主旨“三宜去”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结尾处才点出? 【名师点拨】 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尾。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所谓掩卷沉思,低回击节,起坐彷徨,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 虽不能说完全归于结尾,但那精辟的点睛之笔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像这篇文章,以“六一”命题,而文章的主旨则是表现作者“三宜去”的理想。前面写的种种乐趣,只是作者向往的,这种乐趣也只有在辞官归隐之后才能实现。这样把“三宜去”这一主旨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恻然哀之”,以达到自己归去的目的。 [细剖·深析] [楼主] 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还是为物所累,你认为呢? [沙发] “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乐,是“六一”,把自身也容于这“五物”之中,就无所谓为物所累了。 [板凳]  沉溺于事物中而感到快乐,表面上看似拥有了乐趣、安逸闲适的,但恰恰是官场的失意才使他拥有了闲适,而这闲适是欧阳修自己被迫寻求的,所以乐并非真乐,仍是为物所累。 [三楼]  其实无论欧阳修之乐是否真心,无论他究竟是借助外物而乐还是融于其中,我们却从中发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能从失意中解脱发现人生的乐趣,在无可奈何中追求可以使自己开怀的东西,这不更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精神吗? 写作素材积累 主客问答的形式 文章第一段自叙其更名的因由,叙述平静;最后一段论“三宜去”,议论中抒情。这两段文字仅占全文四分之一;而以四分之三的篇幅设为客主问答。这种构局可谓精心结撰。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篇小文中采用这种形式呢? 技法借鉴 试想,这一大段中包含的内容,如果不用这种设为问答的特殊形式而改用直接议论抒情,该多么板滞沉闷!用了这种形式,使文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变板滞为活泼多姿,化沉闷为轻松流走,借问答而层层推进。所谓“举重若轻”、“娓娓而道”的风调,不是全赖此客主问答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吗?“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那一段精彩的答词,连用四句形象化的描绘以写其悠然自适的专注之情,文势多么酣畅开扬!“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把一场内容严肃的对话结束得多么轻松活脱! 论古文者,向有“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之喻。欧阳修的散文,确乎如沦漪层层,波澜荡漾;虽多唱叹,出以曼声,不为狂涛海啸;然疏淡安详之中,又非止水如镜,而是时有微风飘忽,吹皱一池春水。 随堂练笔 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模仿此文,用半文言的语言,简洁凝练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字数150字左右。 1.课内素材开发 作者由知青州改知蔡州后,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

文档评论(0)

zyzsa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