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2.doc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2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战略
基于反规划理念和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论,从普遍意义上讲,对未来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构成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此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以下景观战略:
3.1 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因此,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
翻开每一个中国古代城市史志的开篇---形胜篇,都在字里行间透出对区域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关注和认知。中国古代的城市地理学家们甚至把整个华夏大地的山水格局,都作为有机的连续体来认知和保护,每个州府衙门所在地,都城的所在地都从认知图式上和实际的规划上都被当作发脉于昆仑山的枝杆山系和水系上的一个穴场。明皇朝曾明令禁止北京西山上的任何开山、填河工程,以保障京都山水龙脉不受断损。断山、断水被堪舆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景观,如果古代中国人对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吉凶观是基于经验和潜意识的(俞孔坚,1998),那么,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naveh and lieberman, 1984; forman and godron, 1986; forman, 1995)。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学观察和资料积累,面对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景观生态学提出了严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harris, ,1984; schreiber, 1988; noss,1991;)。
3.2 第二大战略: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及水利工程以及农田开垦过程中,我们毁掉了太多太多独特色而弥足珍贵、却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直到最近,我们才把目光投向那些普遍受到关注或即将灭绝,而被认定为一类或二类保护物种的生境的保护,如山里的大熊猫、海边的红树林。然而,在此同时我们却忘记了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mosaic, forman, 1995; hansson and fahrig, et al。, 1995),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
历史上形成的风景名胜区和划定为国家及省市的级具有良好森林生态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固然需要保护,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安全的最后防线,但这些只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几或十几的面积不足以维护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国土生态系统。而城市中即使是30%甚至50%的城市绿地率,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与之相反,在未被城市建设吞没之前的土地上,存在着一系列年代久远、多样的生物与环境已形成良好关系的乡土栖息地。其中包括:
(1)将被城市吞没的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龙山”和或一丛风水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都得到良好的保护,对本地人来说,它们是神圣的,但对大城市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来说,它们却往往不足珍惜;
(2)坟地,在均质的农田景观之上,它们往往是黄鼠狼等多种兽类和鸟类的最后的栖息地。可叹的是,在全国性的“迁坟”运动中,这些先辈们的最后安息之地中,幸存者已为数不多;
(3)被遗弃的村落残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郊的“空壳村”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地方由于长期免受农业开垦,加之断墙残壁古村及水塘构成的避护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种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它们很容易成为“三通一平”的牺牲品,被住宅新区所替代,或有幸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往往也是先被铲平后再行绿化设计。
(4)曾经是不宜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