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通识教育有效发展培养“适应型”人才.docVIP

促进通识教育有效发展培养“适应型”人才.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促进通识教育有效发展培养“适应型”人才.doc

促进通识教育有效发展培养“适应型”人才   摘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高校逐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发展日趋成熟,但受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案影响,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依然处于专业教育的附属地位。随着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只有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清晰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各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应避免盲目复制成功经验,而应当有效结合大学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避免只重形式走过场的思想,而应当走一条适合大学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通识教育;适应型;有效发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竞争愈演愈烈。据统计,自2011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年增长近20万人,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本科生就业率为67.4%。[1]而当代教育的日趋专业化,使众多的毕业生接受的人文、情怀和智慧等教育相对弱化,他们缺少必要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难以被社会所接纳,因此我国高校如何有效地发展通识教育成为了一大难题。   一、 国内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高校逐步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开始了通识教育的初步探索。2000年,北京大学以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为蓝本设置了通选课,开启了国内真正意义上通识教育实施实践的大门,国内众多高校也相继迈出了探索的步伐。现如今虽然通识教育的理念现已被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所熟知,但受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案影响,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依然处于专业教育的附属地位。因此开展通识教育不应只重外在形式,不关注大学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而应当关注内在实质,走一条适合大学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2]   二、 国内部分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缺少对通识教育实施意义的必要认识。   通识教育是指一种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广博的普遍意义的了解,形成内心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并通过理性和感性均衡发展,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解决问题能力、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修养等广泛的教养要求的具体教育形式。[3]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迫于职称评定的压力对于科研的热衷远高于教学,以致于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相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必要的课堂讨论、调研分析等;教学形式死板、照本宣科,收效甚微。这样的授课形式对于非专业的学生不仅学习难度很大,而且单一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其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失掉了通识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传统教育思想多年的影响下,无法对通识教育的意义做到透彻理解,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学习中只以修满学分为目的,在课堂上没有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对于所学的知识不能主动的整理、吸收,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去完善其人格和世界观,依旧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缺乏整体规划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建立判断力及价值观;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融会发展的可能,以及发掘终生学习的潜力。”[4]大多数高等学校虽然了解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但是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只是盲目照搬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反而忽略了符合自身实际条件的机制制度建设。这种做法无疑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   1、 高校缺乏对通识教育的必要扶持   虽说科研是大学实力的象征,但是教学才是一所大学存在的根本,如果想让广大教师对通识教育予以重视,那么高校首先应改变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大多数高校现行的教师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课堂教学在整个评价中的地位很低。所以很多老师除了其本身的专业课授课外,对于额外的通识教育相关授课任务并不感兴趣甚至抵触,这就很容易导致部分任课教师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应付学校,敷衍了事。   2、高校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通识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专业教育,其实质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全人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依照培养目标革新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不能完全照搬其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部分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机制和制度督导通识教育的有效性,使得一些不符合通识教育实施目标的课程能够长久开设,因人设课情况严重。众多通识教育课程更像是盲目的专业课堆砌,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无法培养学生跨专业、跨领域学习的能力。而一部分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只是选择“历来”给高分的教师,忽略自身兴趣和需求,这无形当中偏离了通识教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