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梦利论文
民国皖北灾荒与社会救助
姓名:王梦利
学校:风华中学
内容摘要:民国皖北地区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仍,其中水、旱灾害尤为严重。灾害的频繁暴发,使得皖北地区满目疮痍,不仅毁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破坏了社会经济。面对自然灾害,政府与民间采取了多种救助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带来的社会压力,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伴随近代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民国皖北地区的社会救助也逐步出现近代转型的趋向。本文主要对民国皖北地区的灾荒成因及影响、社会救助的路径以及社会应对的近代递嬗等方面进行历史考察,藉此管窥民国灾荒年月皖北民众的生活实态及其缓慢的社会发展进程。
关键字:民国 皖北地区 灾荒 救助 近代递嬗
引 言
“历史是一个多层次的、多棱面的和包罗万象的时空范畴,历史研究也应该囊括其所有内容。”近年来对于灾荒史的研究逐渐增多,从灾荒史研究中得到一些对于历史其他方面的折射,从而得到启示和警示作用。过去的研究中,灾荒史常同经济史、农业史和水利史发生联系,说明灾荒史研究不仅可以自成系统,还可以从灾荒的角度审视重大的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以得出新的认知,发现以前从未认识到的主因。
对于灾荒史研究的著作从清代开始就有,比如清代劳潼的《救荒备览》、方观承的《赈纪》等等。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邓拓《中国救荒史》是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救荒史专著,此书偏于叙述救荒政策,而对防灾建设、救灾措施的具体情况则介绍不多。李文海对于灾荒史的研究最多且成就丰硕,上个世纪90年代李文海等编著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及《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篇》(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993年版),对1840年至1949年历年全国发生的各类重大的自然灾害加以说明。李文海《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和《中国近代十大灾荒》(李文海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对近代灾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详细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灾害的成因、过程及政府的防灾救治工作。相关的著述还有:张水良《中国救荒史(1927-1931)》(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刘仰东、夏明方《灾荒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等。
有关区域性灾荒的研究也有很多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北、西北、鲁西等地区,而对于皖北区域的研究并不是很多。陈业新《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刘长生、张金俊《1931年安徽水灾状况及救济考察》(《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3卷第3期);孙语圣《1931年皖北赈务舞弊案》(《民国春秋》1998年第5期)等,专门论述了1931年皖北的水灾。于文善《民国时期皖北的灾荒及赈灾措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晚晴淮河流域灾荒成因及其影响——以皖北、豫东为中心的考察》(《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3期)、《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及其影响——以皖北为中心的考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等文章则对皖北地区的灾荒进行了总体论述。
民国皖北地区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区域,几乎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灾荒发生。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对民国皖北地区的灾荒成因及影响、社会救助的路径以及社会应对的近代递嬗等方面进行历史考察,藉此管窥民国灾荒年月皖北民众的生活实态及其缓慢的社会发展进程。
一、民国皖北灾害的主要成因及影响
古人常说“大雨如注,尽成洋国”、“亢旱连年,赤地千里”和“十年倒有九年荒”,这些话用来形容民国皖北地区的灾荒状况最为贴切。皖北灾荒多发,其影响可以想见,造成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1、民国皖北的主要灾害
民国皖北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及程度不同的社会原因而引起的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疫疠、虫灾、风灾、雹灾、地震等。
民国皖北为水灾多发之地。四月到六月期间,为春雨多发季节,容易发生水患灾害。据有关资料记载:1912年,“宿县是年未下雨,五月客水成灾,湾地浸涝,坡地未淹。灵璧五月霪雨,积水二尺,歉收,十月水退才能种麦。五河五月来客水,破堤两处。颍上五月间客水来,破堤受灾。”
七月至九月初,夏季到来,皖北地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带,此时正值雨季期,引起水灾的可能性更大。1916年(民国五年),“霪雨为灾,山洪暴发,皖北各县被水甚重,滨淮之区尽成泽国。宿县七月间霪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