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大经补释二则.docVIP

《0430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大经补释二则.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430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大经补释二则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大經》補釋二則 鄔可晶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srcshow.asp?src_id=816 一 在戰國楚文字和馬王堆漢墓帛書中,都存在以“亙”為“亟”的現象。裘錫圭先生《是“恆先”還是“極先”?》一文已對此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和總結。我們發現,馬王堆帛書中可能還有一些“恆”也是作為“極”來用的,下面補充一例。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十大經·觀》開頭的一段話,在先後發表的釋文中有兩種不同的斷句法。1976年簡體橫排本作: [黃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流四國,以觀無恆,善之法則。力黑視象,見黑則黑,見白則白。 1980年繁體豎排本作: [黃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留(流)四國,以觀無恆善之法,則力黑視(示)象(像),見黑則黑,見白則白。 二本都指出“浸行”當讀為“潛行”。“視象”之“視”,當從繁體豎排本讀為“示”,簡體橫排本解釋為“觀察事物現象”是不對的。繁體豎排本注釋說“觀”指“觀化”:“《淮南子·道應》:‘季子治亶父三年,而巫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觀化焉。’宓子賤(即季子)的治術是‘誠於此者刑於彼’,而《淮南子》的結論是‘故老子曰:去彼取此’,亦與此言‘無恆’意近。一說此句當譯為‘因為觀化沒有固定有效的方法’。”其意含混難明。魏啓鵬先生根據“匿”、“國”、“則”“協職部韻”,指出應從簡體橫排本的斷句。其說可信。事實上,所謂“無恆”之“恆”,當讀為“極”;“極”也是職部字,與“匿”、“國”、“則”皆可入韻。裘錫圭先生在上引文中已經指出,楚帛書乙篇“時雨進退,無有常亙”的“亙”讀為“極”,與下一句“恭民未知,以為則”的“則”押韻。這跟《十大經·觀》的“亙(極)”、“則”前後句押韻同例。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道原》“恆先之初,迵同大虛”的“恆先”,裘錫圭先生認為應讀作“極先”。馬王堆帛書本《易·繫辭》“大恆”,即今本之“太極”。這些都是馬王堆帛書以“恆”為“極”的例子。 “以觀無極”承“周流四國”而言,語義上頗感順暢。銀雀山漢簡《六韜》:“弗觀,亞(惡)知其極?”整理小組的注釋引《群書治要》本作“弗觀弗視,安知其極”。反過來說,觀可知其極。《十大經·觀》載黃帝命力黑“觀無極”,也就是“觀”而“知其無極”,彼此的意思十分接近。《尉繚子·治本》:“蒼蒼之天,莫知其極。帝王之君,誰為法則?”銀雀山漢簡《六韜》也有類似的話:“蒼蒼上天,莫知極。柏(霸)王之君,孰為法則?”似皆與帛書言“觀無極”而“善之法則”出自同一機杼。“極”有極頂、終極之義,也有準則、法度之義,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古人把“知其極”、“觀無極”與“為法則”、“善之法則”并提,應該與此有關。於此可見,帛書“以觀無恆”的“無恆”讀為“無極”是合理的。 魏啓鵬先生解釋“無恆”為“人民缺乏穩定而有規範的德行”,雖然沒有看出“恆”用作“極”,但對文義的把握則近是;此“無極”確當指人事而言。《詩·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罔極。”鄭箋:“罔,無。極,中也。無中,所行不得中正。”裘錫圭先生指出,“古人訓為‘中’的‘極’,有很多可以當準則、法度講。”《上博(三)·亙先》簡12“無迕極”、“無不得其極而果遂”的“極”“也可以這樣講。”高亨就把上舉《民勞》的“罔極”解釋為“沒有法紀”。(同類的用法還見於《詩·魏風·園有桃》“不知我者,謂我士也罔極”、《小雅·青蠅》“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大雅·柔桑》“民之罔極,職涼善背”等)《詩》之“罔極”,猶《十大經·觀》之“無極”。力黑周流四國,為的是觀察民之“無恆(極)”,亦即“沒有準則”、“缺乏法度”,故下云“善之法則”。 《十大經·觀》下文有“力黑已布制建極”之語,已出現了“極”字;“布制”與“建極”對文,“極”顯然也是準則、法度之義,即上文所說力黑“善之法則”的“法則”,與“以觀無恆(極)”的“恆(極)”同意。這是否成為讀“無恆”為“無極”的障礙?《莊子》一書既說“未始有恆”(《天地》),又說“未始有極”(《大宗師》、《田子方》等),二者顯係一語。前文已引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道原》“恆先之初”和《易·繫辭》“大恆”的“恆”用為“極”。其實,在《道原》和《易·繫辭》中,也都有“極”字(或作“亟”),前者如“精微所不能至,稽極所不能過”、“明者固能察極”、“是胃(謂)察稽知極”,後者如“極大小者存乎卦”、“極數知來之胃(謂)占”、“極天下之請存乎卦”、“六肴之勭(動),三亟(極)之道也”。楚帛書中既有寫作“亟”的“極”(甲篇“……奠四亟(極)”),又有寫作“亙”的“極”(乙篇“亡(無)又(有)尚(常)亙(極)”、“以□三亙(極)”、“建亙(極)襡(屬)民”)。在《上博(三)·亙先》中,簡1“極先無有”、簡2“極莫生氣”、“極氣之生”、簡9“極氣之生”的“極”寫作“亙”,

文档评论(0)

845375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