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源性疾病是一個重要的健康问题
我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广泛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1993年至今,全球食源性疾病呈上升态势,每年约数十亿例发生,每天有数百万人感染,仅食物引起的腹泻性疾病每年就导致220万人死亡,WHO将控制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列为优先重点战略工作领域[1]。美国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达7600万人次,住院32.5万人次,约5000人死亡,年均发生食品安全事件350起,经济损失达1520亿美元。其中由细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占44%,主要致病菌株有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志贺菌与产志贺毒素样大肠杆菌(STEC)等[2,3,A]。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给全球诸多国家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如1994年,美国因食用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冰淇淋就导致22.4万人感染,1988年我国上海因生食毛蚶致使1个月内30万人感染甲型肝炎。
1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生概况
在我国由于缺乏较为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存在漏报、瞒报等现象,如非伤寒沙门氏菌漏报率高达99.988%[D],上报的食源性疾病发病数平均不到实际的10%,预测年均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约数十万起,发病人数约千万人次[6]。其中微生物病原是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占30~40%,而细菌又占微生物病原的81.5%[],因此食源性疾病尤其是细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首要问题。毛雪丹利用文献综述推算出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年发病11501.7万人次,年发病率为0.0875次/人,就诊者为2475.3万人次,住院治疗者335.7万人次,约8530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0.0875%,每年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所造成的医疗费用为77.29亿元,由该类疾病造成的相关成本估计为132.15亿元[4]。2005年对我国14个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数据显示,在病原明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细菌性病原占42.4%,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21.0%),其次为沙门氏菌(12.1%)、变形杆菌(10.2%)、蜡样芽孢杆菌(8.9%)、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8.9%)等[7],其中副溶血弧菌已经超过沙门氏菌,成为我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最近研究表明,在我国食源性致病菌中,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志贺氏菌是主要的致病菌,3类病原菌引起的感染人数分别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总病例的9.6%、7.5%和8.5%,约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1/3,食源性疾病总病例的近1/6,其中由非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死亡病例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死亡病例的9.3%,未见有副溶血弧菌导致的死亡病例发生。
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的5~9月份是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住院人数最多的月份,死亡病例也主要集中在该时期,这与我国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食物易变质、细菌易繁殖有关。我国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年龄分布,0~5岁构成比为1.9%,6~15岁为28.4%,16~60岁组为67.1%,60岁以上组为2.6%,其中6~15岁年龄组感染者在住院比例、死亡比例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该年龄段人群应为我国重点关注人群。
2主要食源性疾病致病菌
细菌性微生物是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它严重危及人们的健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成为目前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主要对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弯曲杆菌及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等细菌进行监测。
2.1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氏阴性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嗜盐,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6%食盐水中繁殖迅速,低于0.5%或高于8%盐水中停止生长。副溶血性弧菌存活能力强,能在抹布和砧板上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d;不耐热,50℃ 20min,80℃ 1min即可被杀死;对酸敏感,pH 6.0以下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1~3min即死亡,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
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一般为急发病,潜伏期2~24h,通常为10h,主要表现为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并伴有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的急性胃肠炎,感染者的粪便多呈水样,且混有黏液或脓血。本病多在夏秋季节发生于沿海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区最为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也是造成集体发病的主要病原菌,我国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导致食物中毒发病人数为857.4万人次[博士],在腹泻发生人群中副溶血性弧菌比例约占1.61%。这主要是由于副溶血弧菌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中,特别是夏季,海水及海产品中常带有此菌,因此海产品是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感染的主要食品媒介,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等,另外在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也发现有副溶血弧菌存在。(加入不同食品含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