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光在大气和水中的传播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2光在大气和水中的传播解读

? ? 2.2 光波在大气中的传播 大气激光通信、探测等技术应用通常以大气为信道。 大气分子:10-8cm 大气气溶胶:0.03~2000μm,尘埃、烟粒、微水滴、有机微生物 微粒在大气中的悬浮成溶胶状态 大气气体分子及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会引起的光束能量衰减; 当光波功率足够大、持续时间极短时,非线性效应也会影响光束的特性。 空气折射率不均匀会引起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起伏; 1. 大气衰减 设强度为I的单色光辐射,通过厚度为dl的大气薄层。 I I? dl ?为大气衰减系数(km-1) 假设大气厚度为L, 入射光强I0, 出射光强I1 I0 I1 L 朗伯定律-------光强随传输距离的增加呈指数规律衰减。 km和?m分别为分子的吸收和散射系数; ka和?a分别大气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系数。 衰减系数常用单位为(1/km)或(dB/km) ? (dB/km)=4.343?? (1/km) ⑴ 大气分子的吸收 大气分子在光波电场的作用下产生极化,并以入射光的频率作受迫振动,为了克服大气分子内部阻力要消耗能量。 入射光频率=大气分子固有频率时,共振吸收,吸收出现极大值 分子的固有吸收频率由分子内部的运动形态决定。 分子内电子运动 紫外和可见光 分子内原子振动 近红外和中红外 分子绕其质量中心的转动 远红外 N2、O2分子:可见光和红外区几乎不吸收,远红外和微波段很大的吸收。 He,Ar,Xe,O3,Ne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但因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甚微,一般也不考虑其吸收作用。只是在高空处,其余衰减因素都已很弱,才考虑它们吸收作用。 H2O和CO2分子:特别是H2O分子在近红外区有宽广的振动-转动及纯振动结构,因此是可见光和近红外区最重要的吸收分子,是晴天大气光学衰减的主要因素 吸收分子 主要吸收谱线中心波长(?m) H2O 0.72 0.82 0.93 0.94 1.13 1.38 1.46 1.87 2.66 3.15 6.26 11.7 12.6 13.5 14.3 CO2 1.4 1.6 2.05 4.3 5.2 9.4 10.4 O2 4.7 9.6 一般把近红外区分成八个区段,将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在这些窗口之内,大气分子呈现弱吸收。目前常用的激光波长都处于这些窗口之内。 (2) 大气分子的散射 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辐射波长λ分子线度d 瑞利散射 ?m为瑞利散射系数;N为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A为分子的散射截面;?为光波长。 波长越长,散射越弱;波长越短,散射越强烈。 (3) 大气气溶胶的衰减 气溶胶对光波的衰减包括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 粒度在 0.03 ?m到2000 ?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这些微粒在大气中的悬浮呈胶溶状态 λ ≤ d,米氏散射 米氏散射则主要依赖于散射粒子的尺寸、密度分布以及折射率特性,与波长的关系远不如瑞利散射强烈。 ① 晴朗、霾、雾大气的衰减 在大气水平均匀条件下,只考虑气溶胶衰减,朗伯定律可改写为 q值可通过实验确定 V(km):能见度 对于近红外光, 对于可见光?/0.55?1,故有?a?=3.91/V (km)。 ② 雨和雪的衰减 雨滴间隙要大得多,故能见度较雾高,光波容易通过。加之雨滴的前向散射效应强,这会显著地减小对直射光束的衰减。结果雨的衰减系数比雾小两个数量级以上。 激光在雪中的、衰减系数与降雪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波长的激光在雪中的衰减差别不大,但就同样的含水量而言,雪的衰减比雨的大,比雾的小。? 2. 大气湍流效应 通常大气是一种均匀混合的单一气态流体,其运动形式分为层流运动和湍流运动。 湍流运动:无规则的漩涡流动,质点的运动轨迹很复杂,既有横向运动,也有纵向运动,空间每一点的运动速度围绕某一平均值随机起伏。 层流运动:流体质点做有规则的稳定流动,在一个薄层的流速和流向均为定值,层与层之间在运动过程中不发生混合。 (1) 大气闪烁 光束强度在时间和空间上随机起伏,光强忽大忽小,即所谓光束强度闪烁。 一般地,波长短,闪烁强,波长长,闪烁小。 (2) 光束的弯曲和漂移 在接收平面上,光束中心的投射点(即光斑位置)以某个统计平均位置为中心,发生快速的随机性跳动(其频率可由数赫到数十赫),此现象称为光束漂移。若将光束视为一体,经过若干分钟会发现,其平均方向明显变化,这种慢漂移亦称为光束弯曲。主要受制于大气折射率的起伏。 (3) 空间相位起伏 在透镜的焦平面上接收,就会发现像点抖动。这可解释为在光束产生漂移的同时,光束在接收面上的到达角也因湍流影响而随机起伏,即与接收孔径相当的

文档评论(0)

little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