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两种爱国模式[精选].docVIP

大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两种爱国模式[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两种爱国模式[精选]

罗敏中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两种爱国模式》 同其他的许多政治、哲学、社会思想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首先提到“父母之邦”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行为创造了“去国爱国”的模式,屈原则用自己的骚辞和行为创造了“居国爱国”的模式。这两种模式一直承袭下来。在近现代史上,孙中山和毛泽东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两种模式的继承者。 ++++++++++++++++++ 同其他的许多政治、哲学、社会思想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首先提到“父母之邦”的概念。《论语·微子》: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以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 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是春秋中期鲁国的大夫,他在做士师(掌管刑罚的官)的时候,曾经三次被罢官,但他并未离开鲁国,还在谈话中建立了“父母之邦”的概念,因而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和赞扬,所谓“父母之邦”,也就是“祖国”的意思。当然,这个“父母之邦”与我们今天所讲的“祖国”,在范围和层面上有所不同,这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更迭,词的意义、范围也有了不同的缘故。孔子对待父母之邦的具体做法,与柳下惠稍有不同,我们先看三个事例: 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孟子· 尽心下》) 卫孔文子将攻太叔,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曰:“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 乎!”文子固止。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 乎鲁。(《史记·孔子世家》)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第一个事例,孔子离开鲁国时说的“迟迟吾行”和离开齐国时说走就走的匆匆行色,表现了孔子对于父母之国(祖国)和非父母之国的不同感情、态度,而孟子更把它提到理论(道)的高度,把它作为一般人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万章下》在阐述这种“道”时还有这样一段话:“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就是说,在自己的祖国,他的思想、行动享有完全、充分的自由,愿意离开就离开,愿意久住就久住,愿意在家中教书就在家中教书,愿意出来做官就出来做官,一句话,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第二个事例是孔子在周游列国14年以后,又返回父母之国鲁国时说的话。孔子曾三次离开鲁国,游于他邦,这是第三次,也是最长的一次。出游时,孔子已有五十六岁,并在鲁国“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做着代理丞相,由于与季桓子政见不合,被迫出游,实际上是政治亡命,颠沛流离,反复奔逐在卫、陈、匡、曹、宋、郑、蒲、蔡、叶、楚等国和地区之间,累累然若丧家之狗,吃足了苦头。曾经几度想返回祖国,均因条件不成熟,没有能够实现。这次国内形势稍有好转,他便坚决地辞谢了孔文子的挽留,回到了日思夜梦的祖国。所谓“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就是说人们能选择所要去的诸侯国,但诸侯国不能留住要返回祖国的人们。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岁了,年龄的因素也使他迫切地希望返回故里和祖国,享受“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的充分自由。第三个事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教导他的弟子以实际行动保卫父母之国即祖国的安全,向他们灌输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形象地刻划了孔子关心祖国安危的急切心情。 如此看来,孔子确乎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了。诚然,他未能像柳下惠那样,无视自己的进退出处,始终不 离开父母之邦,但是,每一种思想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个人都有他不同的境况遭遇,不能强求一律。 如上所说,他的出游他邦,有着迫不得已的政治原因,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孔子的出游,还有着与他的政治理想有关的深层原因。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天下”重新恢复周王室的统治地位,重新确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制度,也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那句话:“克己复礼。”克己,是对诸侯而言,要诸侯们克制自己,不要打周王室的主意,不要想“王天下”。复礼,就是要恢复周礼,即西周初年文武周公所制定的那一套奴隶主制度和烦琐礼规。孔子对“复礼”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他赞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公开表示“吾从周”。他年青时曾适周问礼,三十五岁时避乱至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甚至在亡命途中,还“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追求实现这个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孔子强烈的“祖国”观念。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就是要在东方的鲁国首先复兴周礼。 ……孔子的这种追求,虽然如时人所说,是“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