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深海沉积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深海沉积报告

第九章 深海沉积 一、深海沉积物的来源 二、深海沉积物的分类 三、深海陆源沉积 四、深海生物源沉积 五、深海粘土和火山沉积 六、深海沉积中的矿物 七、海洋沉积地球化学的基本内容 八、深海沉积层和沉积速率 九、大洋沉积的分布规律 十、大洋沉积作用 一、深海沉积物的来源 陆源物质:河流、海岸侵蚀、风、冰川、海流 海洋源物质:生物沉积、海底风化、自生矿物 其他来源物质:火山、宇宙物质 在赤道带,尤其上升流幅散带,具有这样良好的条件,所以成为生物繁盛带(即高生产带),这是由于温暖的表层海水在地球自转和大气环境影响下,以暖性洋流运移方式向南北两极流去,而南北两极的海水由于温度低,密度高而下降,潜入海底,以冷性洋流运动的方式向赤道方向流去,所以洋流和气候带不但控制了浮游生物的生产力而且也控制了洋底生物源沉积的特点和分布。 (一)以水深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二)以成分、粒度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安德烈(T.H.V.Andre,1981)的分类和帕克(W.H.Berger,1974)的分类属于这种型式。该分类型式的共同特点是以沉积物颗粒成分、粒度及其百分含量为依据,不涉及沉积物的水深。 这种型式的分类对大洋钻探样品进行自动化鉴定很适合,因此近年来在深海钻探及近海调查中被广泛采用。 (三)以成因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斯特拉勒(A.N.Strahler,1981)的分类和沈锡昌(1992)的分类(表9—3)属于这种型式。沈锡昌在表9—3中将深海沉积物划分为五大成因类型:陆源碎屑沉积、生物源沉积、火山碎屑沉积、深海粘土沉积和自生成因沉积。各大类下又分若干亚类。 沉积物分类的最终目的是要了解各种沉积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因此,沉积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一种既能反映沉积物成因又能反映其历史的分类系统。遗憾的是,至今对很多沉积过程的了解还很不够,而难以从一系列交替的过程中选择出单一的形成过程。所以,描述性分类目前仍然最广泛地得到利用。 三、深海沉积物的分布 研究表明钙质沉积物覆盖于洋隆或浅台之上,而红粘土则遍布于整个深海盆地。硅质沉积是生物高繁殖力地区,特别是大洋边缘,赤道幅散带,南极辐合带以南的特征产物。陆源沉积物是经过几种过程被搬运到海底去的,有些离来源区很远。 远洋沉积物是通过水柱沉积的,并包括尘物物质、陆源粘土和粉砂,通过大气飞入大洋的火山碎屑物质,冰载碎屑物质以及宇宙物资。 半远洋沉积物是陆源和生物成因的物质的混合物。 火山成因沉积物包括风运火山灰,海底火山碎屑流,由喷发于海底的火山碎屑所构成的玻质碎屑以及改造过的火山碎屑物质。 多种物质是经过改造再沉积于洋底之上的,包括由重力流向陆坡下搬运的(主要由河流)陆源物质和由于海底火山活动和改造产生的火山物质以及由底层流改造再沉积的深海沉积物。 三、深海陆源沉积 浊流沉积 浊流是发生于浅海的一种水和泥沙混杂的高密度的底流,它沿着陆坡向下流动,侵蚀海底峡谷,直到深海平原把泥沙沉积下来而消逝。 1.浊流沉积 1936年,戴利为解释海底峡谷的深海砂,提出了浊流的概念。 1939年,约翰逊在讨论类似现象时,使用了“浊流”一词。 其后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模拟试验,直到1950年奎年等人提出浊流可导致沉积深海砂。模拟试验还证实了它具有巨大的破坏、搬运、沉积作用的能力,随之确立了浊流沉积作用的理论,并用它来重新认识大陆上复理石建造的成因。 1957年奎年把已经固结的浊积层称为“浊积岩”。 1962年,鲍马提出著名的浊积岩层的沉积序列。 此后,不但在海洋中而且在湖泊中 ,不但在现代而且在古代(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层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沉积层,是属于浊流成因的。 1.鲍马层序(序列、模式) 1962年,鲍马根据许多地区的资料综合,提出著名的浊积岩层的沉积序列,称为鲍马层序(Bouma sequence)。鲍马层序(图9—7)是一次浊流事件所形成的浊积层的理想层序,在垂向上自下往上分为A、B、C、D、E五个段 浊积物层理 浊积物中常见的层理有递变层理和交错层理。 (1)递变层理 又称粒序层理,按粒级递变方向可将其分为正递变层理和反(逆)递变层理 正递变层理中的粗尾递变层理是砾质高密度浊流在近源陡坡上快速堆积的产物;分配粒级递变层理是低密度浊流缓慢沉积时形成的;反(逆)递变层理中的复合递变层理是快速堆积形成的;牵引毯单层厚度一般5 cm,最厚可达30 cm,由颗粒流沉积而成,常见于砂质高密度浊流的牵引毯阶段,反复沉积形成若干单层(罗厄,1982)。 (2)交错层理 过去认为浊积物为悬浮沉积,只形成递变层理,“没有大型交错层理”(刘宝珺,l980),因此,将它作为浊流沉积与非浊流沉积的重要区别。但理论和实践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