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压力反应[精选]
2.抵抗期 警告期反应的特征已消失 ? 机体抵抗力高于正常水平 机体与压力源形成对峙 (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此时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以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比如,孩子的哭闹、家里来客人、接听电话家庭成员的小小意见分歧,都可使其大发雷霆。) ? 衰竭阶段: 3.衰竭期 ? 机体的适应性资源耗尽 ? 个体抵抗力?、衰竭、死亡 评价 塞里重点阐述了应激的生理反应,为应激奠定了强大理论基础。 不足之处: 没有包含心理因素 既没有提出当需求变成挑战时,心理过程的影响作用 也没有考虑应付应激的应对策略及其有效性 三、拉扎勒斯的应激与应对学说 应激是个体与环境间失衡而产生紧张的一种主观 能动的过程。 提出认知评价在应激中的重要性 应激是人对情境和事件评价的产物 事件本身不具有应激性 四、生活事件与疾病关系学说 霍姆斯(Holmes)和拉赫(Rahe): 生活事件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或转归具有 相关联系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 ?43种生活事件 ?生活变化单位(LCU)计量评定 ?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评测不同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 LCU与健康关系甚为密切,与疾病发生明显相关 。一年内累积LCU﹤150,提示来年基本健康 ; 一年累积﹥300,第二年有86%可能患病 ; 若达到150~300,来年有50%可能患病 。 五、压力反应的综合观点 一、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生理、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1.生理反应 2.心理反应 3.行为反应 * 第二章 压力反应 yalitiaojie@163.com 密码:123456789 早在1920年,生理学家坎农(W.Cannon)使用人体生理变化作为指标,对适应压力付出的生理学代价进行详细描述。他的研究揭示,当个体面对外界压力时,自主神经系统便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增高,瞳孔放大,汗腺迅速分泌等,这些变化,恰恰是为应对压力做的准备。 一、坎农(W.Cannon)的观点? 二 塞利(H.Selye)的理论 ? (一)基本概念 ?压力是人体应对环境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 ?人体都有一种倾向,即努力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被破坏时,人总会设法调整机体去适应改变 以避免平衡状态的破坏 ?非特异性反应即身体对作用于他的压力源所进行的调整 (二)压力的反应 一般适应综合征(GAS) 机体面临长期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症状和体征 ? 这些症状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产生的 如: 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疲乏、倦怠、疼痛、失眠、肠胃 功能紊乱(便秘、拉肚子、胃溃疡等)、侏儒症、心脏病、糖 尿病等。《斑马为什么不得胃溃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是机体对有害刺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1.警告期 (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 机体出现一系列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改变。 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等。 目的——动用机体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压力 血糖?、血压? 心跳?、肌肉紧张度? (三)压力反应的过程 压力源持 续存在 ?成功抵御压力,内环境重建 稳定 ?进入衰竭期 压力源过强或 长时间侵袭 职别改变 29 子女离家 29 司法纠纷 29 个人突出成就 28 妻子开始工作或离职 26 上学或转业 26 生活条件变化 25 个人习惯改变 24 与上级矛盾 23 工作时间或条件改变 20 搬家 20 转学 20 娱乐改变 19 宗教活动改变 18 少量借贷 17 睡眠习惯改变 16 家庭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