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报告摘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报告摘要

目 录 1文献综述 1 1.1 人行桥的发展历程 1 1.1.1人行桥的产生 1 1.1.2国外人行桥的发展历程 1 1.1.3国内人行桥的发展历程 2 1.2 人行桥振动问题的深刻教训 3 2课题背景及开展研究的意义 5 2.1课题背景 5 2.2开展研究的意义 5 2.2.1人行桥发展角度 5 2.2.2自身角度 5 3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及研究方法 6 3.1研究内容 6 3.2预期目标 6 3.3研究方法 6 4进度安排 7 参 考 文 献 8 1文献综述 人行桥往往会出现在人口相对密集流动的区域,是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的桥梁种类。各类桥梁的发展均是是通过对人行桥技术的不断改善而得来的,因此人行桥可以说是万桥之源。 人类最古老的人行桥是独木人行桥,最早感知的桥梁振动也是人致振动。“走一步来摇三摇”便是古人对桥梁振动最为直接的描述。由于人行桥使用的特殊性尤其是城市人行桥,其振动往往会让许多行人感觉不安,甚至引起密集人群的恐慌,进而导致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现代化进程,我国人行桥建设发展迅速,因此了解、重视人行桥的振动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艰巨任务。 人行桥的发展历程 1.1.1人行桥的产生 人行桥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人为桥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形成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如浙江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形成的石拱桥以及河边因自然倒下而形成的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形成天然的“悬索桥”等等。人类从这类天然桥中得到启示,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活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块,构成一座简单的石梁桥。这些独木桥和石梁桥便是人类至今种类繁多的人行桥原貌。 人行桥在国内外的发展途径颇为相似,大致可分为木桥、石桥、索桥、钢桥,直到今天的钢筋混凝土桥。 1.1.2国外人行桥的发展历程 木桥。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巴比伦曾在幼发拉底河上建石墩木梁桥,公元前55年罗马也曾在莱茵河上修建一座长达 300多米的木排架桥;而在瑞士卢塞恩至今保存着两座中世纪式样的木桥:一是1333年始建的教堂桥,一是1408年始建的托滕坦茨(Totentanz)桥;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三、四十年间,美国盛行建有屋盖(保护木结构)的大木桥,1815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建成的跨越萨斯奎汉纳河的麦考尔渡口桥,跨度达到110米,堪称空前。 石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古罗马时代的石拱桥,拱圈呈半圆形,拱石经过细凿,砌缝不用砂浆。由于不能修建深水基础,桥墩宽度对拱的跨度之比大多为1/3至1/2,阻水面积过大,因此所修建的跨河桥多已冲毁。 索桥。早期的柔式悬索桥自重小,材料强度低,经不起周期性活荷载的作用(军队以整齐步伐过桥,曾使这种桥遭到破坏);在风荷载作用下,容易摧毁。但英国1820~1826年在梅奈海峡建造的跨度达177米的锻铁链杆柔式悬索桥(道路桥),独能在桥面随坏随修的情况下获得长寿(1940年,在保持原貌的条件下,已将链杆换成低合金钢眼杆) 钢桥。钢桥最初的出现是为满足大跨度高承载的德铁路运输的需要,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钢桥的轻巧、结实及可快速安装的特点得以体现,现在欧洲的许多城市依然保留着大量的人行钢桥。 钢筋混凝土桥。1900年前后钢筋混凝土逐渐受到桥梁界重视,钢筋混凝土桥便以压倒性优势成为人行桥建造的首选,知道今天,其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1.1.3国内人行桥的发展历程 木桥。《水经注》记有春秋时晋国公平年间(公元前556~前532年)曾在汾水上建木梁木柱桥。秦代(公元前221~前200年)和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时所修建的渭河桥、灞河桥等。在拱式木桥中,宋代虹桥构造最为奇特,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上绘有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虹桥便是国内木桥艺术的标志体现。 石桥。在中国人行桥的发展历程中,石桥时代占据相当长的时期,进而酝酿了我国灿烂的石桥文化。”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成净跨37.02米、历1300多年而无恙的赵州桥。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位于今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共11孔,跨度11.4~13.5米, 13世纪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誉为世所罕见。在长江以南,从唐代以来曾修建不少以弧形板石及横向长条锁石结成拱圈的石拱桥。如福建长汀水东桥(南宋庆元时修建,即1195~1200年)、江苏苏州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四年,即816~819年,在宋、明、清各代几度重修,现桥53孔,最大跨度6.95米)和浙江杭州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即1631年,现桥中孔净跨15.8米)等。 索桥。溜筒桥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索桥,它是以木筒套在悬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