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言哲学》第四章.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走进语言哲学》第四章

关于弗雷格“涵义”及其“给定方式”的解析 ——试论“涵义”的位置与主体 一、语言“指称”理论与意义的获取 在关注弗雷格的“指称”理论时,我们要同时面对指称符号所在的语言世界和指称对象所在非语言世界。在弗雷格的“指称”里,从语言世界的语词、句子到整体的语言体系,它们的存在都应该具有“指称”对象,尽管这样的对象或许不都是关于物的直接指称。如果我们将语言的“指称”内容与范围缩小到个体对象或物的存在上来理解,那指称的语言单位(语词)在语言世界里就被定义为一种单称词,或者一种专名。单称词与个体对象的对应关系非常明确,也十分简洁直观,即“语词——个体对象”的对应,它体现为一个语言世界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专名)与一个非语言世界的基本个体对象之间的对应,当然,这里的非语言的个体对象存在在弗雷格那里只能是经验实在的,只能是独立于语言世界的个体对象。同样,如果我们超越了单称词的范围而涉及其他语言单位的指称,如句子的指称、谓词的指称等,那指称的情形同样还是关于对象与语言之间的“对应”,只不过这样的情形会显得比单称词时更复杂。同单称词对应于个体对象的情形比起来,句子、谓词等的指称对象不再单单是确定的外在个体,或者说,作为语言句子或谓词指称对象的世界不仅涉及世界中的对象存在,而且涉及世界中的关系存在,以及关于“对象”与“关系”之如此存在的思想之真。 不论是关于单称词与其指称对象的对应,还是关于谓词、句子与其指称对象的对应,它们作为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分析内容必不可少,不仅如此,它们至少在语言世界的意义产生方面确立了一条经验实在的源泉,即,单称词、谓词、句子的意义或直接或间接地联系于语言系统之外的对象与事实世界的存在。当然,在如此接受“指称”理论下的语言意义之路时,我们也会面对“指称”理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因为在语言与事实的对应中,要将语言意义完全建立在这样的“对应”基础上会变得来难以实现,比如说,我们可以将语言存在看成统一的整体,我们也可以将语言存在展示为较小单位,如单称词、谓词、句子,以及其他语言表达式,等等,同时将不同的语言表达式进行不同对象指称的功能确定,这些语言表达式及其功能的确定对于语言系统自身而言只是一种以语言符号单位为对象的主观构建,一旦这样的“构建”依据指称理论而要求世界中也存在与之匹配或对应的部分,那实现这样的“要求”就会变得难以期盼,换言之,语言的指称表达并非总是关于世界的“实际”或“意义”,因为我们作为有限理性的言语行为者对于世界及其事物、事实等的语言编码在经验的意义是无法完成的,基于指称理论的语言意义说明存在局限性。这样的“局限性”体现在不同语言单位的指称上,如关于语言句子的指称问题。 在弗雷格的语言分析里,句子作为语言表达单位所指称的对象是真值,而真值又指什么呢?他认为句子的真值就是句子的真和假,即,所有的真句子都指称真,而所有的假句子都指称假;于是,如果我们在一般的意义上谈论句子的指称对象,那句子的指称对象就只有两类,即真和假,或者说,所有为真的句子具有相同的意义,所有为假的句子也具有相同的意义。显然,以真或假为标准,句子分为真的句子和假的句子两类,而且各自具备相同的意义。但是,这样的意义只能是建立在“真”或“假”的判定标准之上,它应该与“真”或“假”标准下的句子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或意义加以区别,我们可以说“鸟儿在林中鸣叫”和“飞机在云层上航行”都为真,具备相同的真之含义,但我们却无法接受“两个句子意义相同”的结论,否则,句子真值与意义的混同就会使指称理论陷入一般化、抽象化的境地,从而违背弗雷格关于“语言——世界”全方位对应的初衷。此外,在弗雷格的谓词理论中,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结果的出现:如果两个谓词在被我们以相同的专名(对象)填充时为真,那么,这样的两个谓词便具有的相同的指称。比如,就我们人类自身而言,任何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大脑,也拥有自己的四肢,关于我们的描述之中不乏有这样的谓词形式:“( )有大脑”和“( )有四肢”,只要以相同的人名加以填空确定,两个谓词就有相同的指称,即,填空后的“( )有大脑”和“( )有四肢”都为真,然而,指称的相同在这里却并不能带来句子表达意义的相同,显而易见,谁都不会说“张三有大脑”的意义等同于“张三有四肢”的意义,因为前者涉及“大脑”的事实,后者涉及完全不一样的“肢体”事实。于是,在语言表达意义的问题上,单凭“指称”显然不可揭示意义问题的所有方面。 二、弗雷格的数学类比与“涵义” 如何才能解决句子在具有相同指称下的意义差异问题呢?弗雷格的思考不是在于分析句子指称对象和句子表达意义的联系,不是在于探讨自己的句子指称对象如何与句子表达意义做出某种区分,而是在于借助提出新理论的办法来加以解决。“涵义”【1】(Sense)就是这样理论。弗雷格的“涵义”有时又被人们理解为“意义”,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