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胭脂扣》.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碧华《胭脂扣》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李碧华《胭脂扣》所体现的寻根意识,兼论文学经典化的标准问题。   关键词:《胭脂扣》;李碧华;经典化   一、香港意识   香港在20、30年代开始人口激增,移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那时的香港人并不存在香港意识,也不存在文化认同的危机,他们的文化意识来自于他们出生的地方。从大陆来的,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文化上是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延续。可以说,他们虽然居住在香港,但是他们并不是香港人。70、80年代,是本土出生的香港人成长起来的年代,他们对于自身的身份定位是模糊的,从他们父辈那里,他们可能获得了朦胧的大陆文化意识碎片,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大陆无疑是抽象的,中华文明无疑是飘渺的,他们迫切的需要回答“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将来要到哪里去?”等等问题,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的临近,香港人的这些问题越发被激发了,由于不知道97年被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共产党政权接手之后香港的未来走向,香港人就越发想回答这些问题。李碧华的《胭脂扣》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处产生的,可以说李碧华对香港意识的呼唤并非是她个人性的,而是整个香港人这一群体的呼唤,并且被1997这一时间概念催化。《胭脂扣》从人和物两方面设置了50年前和50年后的巨大反差。人,如花和十二少、袁永定和凌楚娟,同样是一对情侣,50年前后爱情模式、爱情观念截然不同;物,50年前的香港和如今的香港亦是天翻地覆、截然不同,以致如花这一香港人不认识香港。在对50年前香港的追忆中,李碧华实际上是对香港人实际上的历史疏离和政治冷感的一种反抗,她力图唤起人们已被麻痹的群体意识。怀旧只是目的,人们在怀旧之中可以获得一种现实的解脱,《胭脂扣》中怀念的50年代前的香港,确实带有美化的嫌疑,但是这恰恰说明了当时香港意识的缺失。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胭脂扣》构建的是香港的精神之城,是对文化断裂的一种创造性修复的尝试。   二、女性意识   在《胭脂扣》中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是又一大寻根的主题。现代女性脱离了两千多年甚至更久的男权社会,取得了与男性同等的社会身份,但是在思想上这种身份的确认却远未完成。在对如花的叙写中,包含了对如花的认同,即执着的爱情追求和美好的品质,这是传统妇女观念的体现。但是又包含了对如花的反思,如花在《胭脂扣》中提到:“女人,命好的一生跟一个男人,命不好一生跟许多个男人”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女性对男性过于依赖的心理,希望女性拿得起也放得下,这又是现代女性主义的观念。在传统与现代,扬与弃之间,香港女性甚至中国女性需要回答的群体性问题是:女人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想做什么样的女人。而这样的问题,在《胭脂扣》中又回归为一种怀旧,在怀旧之中找寻过去的女性身份,在这种找寻过程中思考自己的性别定位。   三、人生思考   香港意识、女性意识的寻根是对人精神的关照,解决的是香港人的精神危机,而这样的尝试不可避免的会触及人生的思考问题。50年前,如花为了自己的爱情、信念选择了以死相争,而十二少则选择了苟且偷生,50年后相遇的时候,如花虽然身为鬼魂,但是还是一样的美丽、美好,而十二少已经变为了一个饱经沧桑、形如枯槁的老头,在这样的反差之中,人们的心绪激荡着,价值的尺度震颤着,什么是值得的,高下立现。袁永定和凌楚娟的冷漠恋爱关系、现代社会的淑女甚至不如50年前的妓女懂礼节有操守等等,这些现代香港的冷漠与精神退步在《胭脂扣》中都有所体现,而对于这些人生的无奈与冲突,李碧华没有找到答案和出路,只能归结为悲剧和宿命,毕竟作为个体的作者,无力左右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甚至作为群体的香港人,也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力求完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人生思考,让自己的心中多一份坦然。其实无答案也恰恰是人生的一种答案,毕竟真实的人生就是有很多的无奈,注定带着很多的问题和遗憾走向终结。   四、经典化视角下的《胭脂扣》   我个人认为《胭脂扣》可以接受历史的考验,成为一部经典。一部经典,一定不是一元的,一定体现了多元典律的构建。我不认可从香港意识、女性意识、寻根文学、消费娱乐文学等单个视角出发去认识《胭脂扣》,任何试图给一部文学作品贴标签的尝试都是有待商榷的。《胭脂扣》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式多元的,其中的人物都是多面、丰富的,展示的生活是苦乐并行又充斥着无奈的,而这恰恰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没有强加给读者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只是忠实的展示这种历史的错位和对立,意识的断裂与缺失,而它的切入点又是平民化的,是能够代表一个群体真正的文化精神的,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体现了时代和群体的召唤,或许这也是《胭脂扣》引发一股历史怀旧、文化寻根创作潮的原因。当代文学的研究,应避免以研究者本身的文化定位去解释其他国家、的确文学的倾向,站在文学作品所根治的人群、文化去解析,才能更好领会作品的精神内涵,更好的认定什么是经典。 铅华洗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