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_论文《闲情偶寄中的科诨》 .docVIP

毕业设计(论文)_论文《闲情偶寄中的科诨》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 概述 (一) 总论 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中虽然没有像西方那样严格划分悲剧和喜剧概念,也没有系统的关于悲剧和喜剧的理论,但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喜剧精神传统的国家。“科诨”作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一种特殊要素,是营造喜剧情境,产生审美愉悦和娱乐快感的重要手段。 (二) 科诨的定义 科诨是插科打诨的简称,是传统戏曲中用以引人发笑的喜剧性穿插。在戏剧最初形成时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集韵》中:“诨,弄言”。[1]《说文》:“弄,玩也”。[2]也就是说“诨”是玩笑滑稽的言语,把说出这种言语叫做“打诨”。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概括说:“科,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3]齐森华等人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典》“科诨”条:“诨指滑稽性的语言。科与诨连用则指滑稽性的动作。”[4]上海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科诨”条:“插科打诨的略称。戏曲里各种使观众发笑的穿插。科多指动作,诨多指语言。”[5]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科诨”是戏曲创作、演出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科诨”作为一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戏剧萌芽之初就有“科诨”的影子。科诨虽然只是戏曲中的一个小小元素,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 科诨的发展历史 戏曲“科诨”最初源于俳优演艺,是一种滑稽艺术。在原始戏剧形态中有取悦神灵的巫覡,取悦观众的俳优。先秦两汉有“优”的表演,并且专门有供君主娱乐的优,如晋国优施、楚国的优孟,秦国的优旃等,他们往往被视为是下等人。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大量、系统的记载了我国古代的俳优活动,把俳优称为滑稽人物。“俳优”是我国古代一种由贵族供养起来的供他们娱乐的一种职业艺人,“滑稽调笑”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滑稽多辩,擅长用“隐语”,具有浓厚的幽默感。俳优的发展影响了我国传统喜剧的发展。唐代参军戏,有参军与苍鹘互相调侃问答,娱乐观众,在唐时的歌舞戏中也有滑稽表演,如《踏摇娘》中的喜剧性表演。至宋金杂剧院本时科诨已臻于完善,可以说插科打诨在元杂剧中无剧无之,不光喜剧常用,正剧与悲剧也常用,并且在脚色分配上也有了具体的要求,上自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有十分生动的科诨,科诨已经成为一种表现人物、活跃舞台气氛的重要手段。“科诨”作为一种古典戏剧理论被正式提出是在明代的王骥德,他的《曲律》中为科诨专设了一节,在“论科诨第三十五”中说:“插科打诨,须作得极巧,又下得恰好。如善说笑语者,不动声色,而令人绝倒,方妙。大略曲冷不闹场处,得净、丑间插一科,可博人哄堂,亦是剧戏眼目。若略涉安排勉强,是人肌上生粟,不如安静过去。古代科诨,皆优人穿插,传授为之,本子上无甚佳者。”[6] 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在王骥德的基础上对科诨作了进一步阐述,他在《闲情偶寄》中专门用一章来论科诨。本文将对李渔的科诨理论作以论述。 二 李渔及他的科诨理论 (一) 李渔其人 李渔,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自幼博学多才,因父亲李如松在江苏经营药材,所以家境相对殷实。李渔在明末参加乡试,没有考中,到了清朝再没有参加考试,后来家道衰落,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改变。李渔携乔、王二姬,组建了家庭戏班,常年奔走各地,为达官显贵们演出,借此养家糊口,在此期间,李渔完成了他的名作《闲情偶寄》。后来随着乔、王二姬的去世,李渔的戏班也被迫解散,随后他的生活也进入了困顿。1680年,李渔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李渔热爱生活,十分重视戏曲文学,他在带领家班演出时积累了戏曲经验,同时汲取了前人王骥德《曲律》中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戏曲理论。李渔有关戏曲的理论达到了一个别人很难企及的高度,人们称其为“东方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闲情偶寄》中有相当精辟的曲论,这里对李渔曲论中的科诨理论予以论述。 (二) 李渔的科诨理论 李渔《闲情偶寄》中:“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钧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泥人作揖,土佛谈经矣。余尝以此告优人,谓戏文好处,全在下半本,只消三两个瞌睡,便隔断一部神情,瞌睡醒时,上文下文已不接续,即使抖起精神再看,只好断章取义作零处观。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人之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全在于此,可作小道观乎?”[7]李渔在这里特别强调了科诨在戏剧中的地位,认为再好的戏文如果科诨不精彩则“非特俗人怕看”,就连“雅人韵士”看了也会瞌睡不止。所以“科诨”对于看戏人来讲可以“养精益神”,“使人不倦”,指出“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人之参汤”,可谓一语中的。 在“科诨第五中”,李渔从“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四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丸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