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易诉幽微 以含蓄道哀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平易诉幽微 以含蓄道哀伤.doc

以平易诉幽微 以含蓄道哀伤   【关键词】苏轼;江城子;教学实践;构思说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32-03   【作者简介】宗蓓,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210036)教师。   【教学目标】   1.吟唱感知,体会幽美凄凉的整体氛围。   2.推敲斟酌,感受平易精准的遣词功力。   3.形象诠释,理解含蓄真诚的古典情怀。   【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诗词主体的形象化诠释,体会中国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传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很多同学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个豪放旷达的“人而仙者”,用胸襟超越了苦难,在人生的困境里突围。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这样洒脱不羁的苏轼,也有他深情执着的一面。比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下简称《江城子?记梦》),就是苏轼为亡妻王弗所写的一首婉约之作。   王弗,四川眉州人,十六岁嫁给苏轼,当时苏轼十九岁,他们是一对恩爱知心的少年夫妻。在相伴了十年光阴之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卒于汴京,千里归葬眉山。此后因为新旧党争,苏轼的仕途多舛,待到十年后,他外放密州为官,有一天夜里,梦见了暌违十年的亡妻。这一场“相会”,跨越了十年的时间,甚至跨越了生与死的鸿沟,醒来之后,苏轼心中百感交集,将哀思化入笔墨,便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篇《江城子?记梦》。   二、吟唱   【课堂呈现】   教师播放伴奏,配唱《江城子?记梦》。选曲:鲍比达《断情殇》。   学生和唱,熟悉曲调之后师生合唱。   (设计思想:这首词文字浅显平易,大家耳熟能详,字面上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于是我想用另一种方法带着大家去体会感受。有道是“词为倚声”,词这一文学体裁,原本就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所以我选择了一首纯音乐的曲子,可以配合《江城子?记梦》进行演唱,希望借助音乐营造的意境,帮助学生进入词境之中。)   三、推敲   【课堂呈现】   1.“十年生死两茫茫”,如果换成“十年生死意茫茫”,会有什么区别?   明确:“两”就是两个人,所以这不仅是苏轼一个人对亡妻的牵挂,而是两个人相互的呼应。不独“我”在世间辗转漂泊茫然若失,相信九泉之下的“你”也一样为我黯然神伤,我们虽然阴阳两隔,却一同面对着人世的风雨与黑暗。   (板书“两茫茫:相互呼应”)   2.“不思量,自难忘”,如果换成“不思量,永难忘”,有何区别?   明确:“自难忘”是发自内心的、主动产生的情感。平时课上教师得常常提醒学生,明天要默写,后天要考试……生怕学生忘记了,因为这多半不是学生主动的意愿。而如果你有了个心仪的人,是不需要任何人提醒的,即便他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你的眼神、你的关注也自然而然就飘过去了――这就是“自难忘”。苏轼对妻子的思念,从来不需想起,因为每一刻都没有忘记,这就是情动于衷。   (板书“自难忘:情动于衷”)   3.“纵使相逢应不识”,如果换成“已不识”,会有什么区别?   明确:应是应该的意思,是一种推测、猜测的语气。苏轼希望妻子见到他的时候还认得他,但又担心自己的模样变老了,妻子可能不认识了。见到一个阔别十年魂牵梦萦的人,期待是人之常情,但苏轼又不是那么有信心,毕竟王弗的容颜永远停止在她去世时二十六岁的模样,而苏轼却在人间辗转漂泊年华老去,已是“尘满面,鬓如霜”,妻子却如韦庄笔下描写的“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一般,仍然是青春美丽的模样。所以此时此刻,他们再次相见,心里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彷徨。   (板书“应不识:期待彷徨”)   4.最后定格的画面,“明月夜,短松冈”,为什么是一轮明月,而不是残月、缺月、冷月?   明确:明月夜是静谧美好的,短松冈则是苏轼安葬妻子的地方。苏轼希望照着短松冈的月亮一直是明月,因为从前他就曾经在月下和妻子一起饮酒赏花,妻子留给苏轼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而此刻苏轼自己却经历着宦海沉浮、独在异乡,回忆里的月亮越圆满,故乡的月亮越明亮,就越能反衬出他的孤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当人处在分离的时刻,满心酸楚,月亮看起来却那么圆满无瑕?就像人们常常在最繁华的时候感觉到荒凉,苏轼也常常在明月下照见自己的孤寂。那么,就把圆满留给王弗,留给故乡,而自己继续在这个世间漂泊流浪。唯此月圆,偏照人缺。   (板书“明月夜:以圆衬缺”)   (设计思想:古人作诗时有一个手段叫推敲,就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斟酌比较。于是我在这首词中挑选了四个字,并用另一组字去做参照。让学生通过涵泳玩味的推敲,来体会苏轼遣词用字的精妙。这一环节和文本扣合较紧密,学生的课堂反馈也较好。讲解时可以适度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如对“自难忘”的解说,以引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