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好一个,海安花鼓.doc
好一个,海安花鼓
江边海滩,风光无限,无限的风光里更有一番风光,那就是来自江苏南通海安的海安花鼓。明嘉靖年间的《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有“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绔子弟”的记载;成书于清同治甲子三年的《海陵竹枝词》有词曰:“村部平安时作会,觋巫歌舞历年年,敲镇伐鼓都卢语,聒得居人夜不眠。”
十里花鼓舞不同
海安古称宁海,属海陵郡、扬州府,现属于江苏省南通市,由乡间进入镇市的花鼓在海安地区的流传,已经有三四百年悠久的历史。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海安花鼓和苏北地区的牵驴花鼓、苏南地区的渔篮花鼓、洛子花鼓一样,在明代以前,都属于歌舞相随的戏曲表演节目。海安花鼓在海安流传的三四百年间,受到了这一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海安以田间劳作和河港捕捞为营生,既不同于北方的狩猎文化,又不同于中原的旱作农业文化,甚至也不同于南方内地某些地区的稻作文化和捕捞文化。它是捕捞文化和稻作文化的完美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了海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体现在了海安花鼓里。
在海安一带的海边,每逢节日或出海前“祭海”,都要举行花鼓演出活动,祈祷平安,祝福丰收。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渔民家每家门口高挂红灯笼,称为“天灯”,以此祝福出海打鱼的亲人,红灯高照,平安无事。
柔美的海安花鼓表现的是生活在溪水清悠、田禾葱翠的鱼米之乡的村姑,面朝大海、背朝田庄的黄海渔村的渔妇的生活,展现的是她们既热情奔放、又柔美温情的个性。特别是表现村姑、渔妇穿梭织网于花前月下的“颔首、摇肩、展臂、舒腕”“欲动先出胯,迈步微微颤”的舞蹈语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村姑渔妇悠然自得的劳作生活,蕴藏着村姑渔妇生活富足的欢乐情怀。
这一创作形态的个性特色,不同于牵驴花鼓的洒脱,也不同于渔篮花鼓的轻盈,而是凸显了这一地域村姑渔妇特有的既质朴、又纯情,既凝重、又柔美的内心世界,属于如清代姚鼐描述的那种“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其情其势展现出“如东升初日、如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沧、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廊”的阴柔之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安花鼓的仪式感慢慢减淡,开始融入更多的民间庙会和民俗节日中。解放前,有专门从事演出的戏班和人员。海安花鼓属于“幼学”“家传”,老艺人把脱颖而出者收进班社进行重点培养,也有老艺人作为一种技艺传承给后代。因而在表演风格上多有不同的个性与特点,形成各不相同的流派:
角斜班――以卞姓为主。闹场歌舞强调八男八女的表演组合,围绕红娘子、上手、骚鞑子三作伴歌舞,讲究气势和阵图变换,击鼓动作也时有更新。
旧场班――以曹姓为首,红娘子、上手的表演动作细腻、优美,造型多变,骚鞑子的表演极为活跃,姜太公、和尚的表演诙谐、风趣,为五人一档的表演组合。
李曹班――为李堡西郊及原曹园乡一带的班社,以演唱和演折子戏为主,唱腔变化多,器乐讲配套,舞蹈表演偏少。
沿口、丁所、西场等地的班社也都各有异同之处。
正月里的花鼓
海安花鼓戏始于明朝中后期。那时,海安一带流传一折歌颂明朝抗倭英雄刘景韶的花鼓戏,其词曰:“花鼓唱起一条声,国泰民富出忠臣。刘公平倭安天下,三世难报子成(刘景韶之字)恩。”
清朝和民国时期,海安花鼓戏主要流传于海安通扬、通榆运河以东地区,以角斜地区为中心,并延及到如今东台的新街、如东的浒零等地。
花鼓戏习惯以三人一组或五人一队,表演时敲锣打鼓,伴之歌舞。伴舞者,动作有模仿织网女子诸多细节,颤颤悠悠,美妙难言,构成海安花鼓之精要。常用曲调有花鼓调、莲湘调、穿心调,感情色彩丰富,乡土气息浓郁。“正月里有个元宵节,花鼓一打真开心……”花鼓是元宵灯会上受人青睐的娱乐节目。
海安花鼓的原始表演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打场子”,亦称“上秧鼓”,常为八男八女之闹场歌舞;二为“杂戏”,亦称“唱奉献”,其剧目或为歌颂英杰,或为传说故事,或为倾吐爱情。表演分三段,先是“打场子”,此为广场演出,以花鼓灯、莲湘、镗锣为道具,表演歌舞杂耍;接着是“唱奉献”,此为演出主体,在室内进行,以“花鼓调”“莲湘调”“穿心调”等曲牌演唱折子戏;第三段为“收场子”,仍以歌舞杂耍为主。
三个表演段落中,以闹场歌舞为出彩,也是海安文化馆人进行搜集整理、传承保护的重点部分。出场人物“红娘子”、男主角“上手”、丑角“骚鞑子”及“姜太公”“和尚” 及花鼓队员等。其表演程序是男女主角的“头唱”(对唱),接下来是群体表演的舞蹈“莲湘”、组合杂耍“翘粮船”“翘荷花”。说唱表演的曲目多为说唱民间传说故事,除上文提及的《刘公平倭安天下》《李三宝救驾》外,还有《大补红》《种大麦》《卖豆腐》等,主要以渔家、农家生产、生活及男女爱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