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民族政策[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夏朝的民族政策[精选]

夏朝的民族政策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自夏朝以来的历朝历代,中国都有着民族与民族、民族与王朝或者民族政权与王朝政权的复杂关系。也自夏朝开始,中央王朝对待周边民族的思想和政策业已形成,并对夏以后的王朝产生了影响,本文试图介绍和分析夏朝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政策背后体现的王朝自身的强弱和其他民族力量的对比,以及夏朝民族政策在当时及其后所产生的影响。 夏朝的疆域和民族分布:夏朝东疆为今河南东、安徽和江苏北、山东全境至海,主要民族是淮夷诸部,统称东夷;夏朝南疆约至长江中游洞庭湖至潘阳湖一代,主要居住着三苗族群;夏朝西疆至今陕西黄河之西,主要民族有西戎昆仑、析支、梁搜三“国”和三苗;夏朝北疆边至文献无证,传说已至河北涿鹿,主要居住着北狄有畎夷,还有东北部高寒地区的皮服鸟夷。 一、夏朝的主要民族政策: 一)五服制 可以说五服制是两汉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羁糜政策的雏形。由于夏朝刚刚从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联盟发展起来,在政治上就必然分散。夏王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被视为“天下共主” 或“ 天子” , 并直接统治和管辖着一定的地区, 但在臣属于夏王朝的其它地区以及更远的四方, 尚存在着众多的方国和部落组织,存在着与夏族并列的其他民族。他们有的与夏一样, 是从原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独自发展起来的,有的则是经过夏王的征服分封的。各诸侯国对夏王虽有一定的隶属关系, 但又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对于这些诸侯国和民族,夏采用“五服制” 来控制和管辖。《尚书· 禹贡》载:“五百里甸服, 百里赋纳惚, 二百里纳侄, 三百里纳秸服, 四百里粟, 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 百里采, 二百里男邦, 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 三百里撰文教, 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 三百里夷, 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 三百里蛮, 二百里流”。即集中反映了作为夏朝统治民族的夏族与四 方其他民族的关系, 并构成了夏朝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其中的“ 要服” 与“荒服” 即为其民族羁糜政策的最初表现。“要服”,参以《国语》, 居要服地者应为蛮夷族, 即南方的苗蛮及东方的东夷, 为定居土著, 夏朝只要求他们承认夏王“天下共主” 的地位, 贡纳少量的赋税, 逐步改变他们落后的风俗习惯, 不背叛夏朝即可。“荒服” 。参以《国语》, 居荒服地者为戎狄, 戎狄均为游牧民族, 迁徙随水草, 故居地无常。其中, 夏对居地靠近要服的戎狄人采用“蛮” 的政策。由于政治上的分散性, 构成了夏朝特殊的政治格局, 以致其如果不广泛地采用“五服制” 的羁糜方式, 就很难控制众多相对独立的民族地区和方国, 这与秦汉以后在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强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下, 针对一些难以控制的边远民族地区或政权实行的羁魔政策, 性质虽然相同, 方式和程度却有异。 封爵赏赐 夏对其境内主要的古代民族如东夷氏族部落, 只要表示顺从的, 就采取笼络、怀柔的封爵赏赐政策。夏朝为巩固对广大东夷族人口的统治, 对夷族诸氏族部落酋长曾用赐爵位和物品来加强他们同夏后氏的关系, 以达羁糜统治目的。 和亲通婚。 夏族与东夷大姓存在着世代的和亲与通婚,夏朝的建立也主要依靠其亲族有莘氏和涂山氏的支持。 夏朝的和亲虽然不能与春秋和秦汉相比, 但从夏和亲的目的、对象和连续性看, 和亲亦是夏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手段和策略。夏朝的建立与兴衰是与东夷大姓由婚姻关系结成的联盟密切相关的, 所以同东夷的关系始终是夏最紧迫最重要的内政问题之一。为确保东夷诸氏族部落的归属, 夏朝从禹至帝发莱父都非常注意帝族同东夷大姓有仍氏、有萃氏的婚蜡关系, 夏朝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是太昊后裔有萃氏和涂山氏大力支持的结果。“由于帝架弃旧姻而转婚于有施氏, 使夏朝同有仍氏的亲密关系完全破裂, 遭到整个东夷族的反抗而灭亡。没有处理好同东夷大姓有仍氏的关系是夏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夏朝的和亲政策与秦汉及其以后历代王朝一样, 性质上都是在一个政权多元, 关系密不可分的格局下, 主体政权与从属或并立的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特殊表现。其中, 既有狭义的民族邦交因素, 更有广义的民族认同聚合及一统化归属的特质。较秦汉而言, 夏朝的和亲政策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即由夏王本人直接与有实力的民族方国首领的女儿联姻。当然, 民族间的婚靖关系往往是相互的, 也有夏后氏帝族女子嫁与东夷族酋长为妻的。但这个时期更主要和更具实质意义的还是第一种联姻关系, 因夏王“ 为天下君”的地位还很不稳固, 还需要通过与其他有实力的民族建立比较直接的婚礴关系, 从而获得更直接的支持。这与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帝王的统治地位已在相当大的范围内确立, 为维护正统地位和稳定统一局面而下嫁公主为主要特点的和亲显然不同。 征伐 武力威慑和征伐夏朝是在征服和掠夺异族的战争中建立起来的。禹时, 乘南方三苗内部“大乱” 之机,将早在尧舜时就已时断时续的对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