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脚下的少年向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珠峰脚下的少年向导.doc

珠峰脚下的少年向导 珠穆朗玛峰7028 米以上的航拍图像 后藏乡村大雪过后的景象 珠峰6500 米前进营地。登山队员和摄制组成员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制片人、清华大学副教授雷建军去西藏拍摄纪念人类登顶珠峰的片子时,在拉萨西藏登山学校遇到了藏族小伙次培。得知他要去珠峰大本营拍摄,次培托他帮带一沓经书,给在绒布寺修行的父亲阿旺桑结。   绒布寺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相隔仅几百米,被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每年登山季,来这里的人大多会在绒布寺点上一盏酥油灯来祈求庇佑。阿旺桑结在这座寺庙里已经修行了20多年,每年四五月的登山季,以做专业登山向导谋生的次培都会带人来登珠峰,并在这与父亲见上一面。   在这个故事里,最触动雷建军的就是这对关系极为特殊的父子,一个在传统冷寂的终极边境,一个在喧闹现代的城市拉萨。“这群从小与父辈一起生活在珠峰脚下的孩子从牧区走到拉萨,其实是最传统的藏区和最现代的藏区之间的桥梁。”雷建军说。回到北京后,他不止一次地和导演朋友梁君健讲起这个故事,其间也跟一些机构聊过拍纪录片的可能性,但因为涉及高海拔拍摄,不管是经费还是精力都需要比较大的投入,一两个人扛不下来。这件事就这么被一直搁置下来了,直到2011年雷建军通过朋友结识了现在的联合导演萧寒,才找到了影片的第一笔投资。   这部纪录片在梁君健看来,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珠峰脚底下的藏民们来说,山是什么?登山对于不同的人又意味着什么?   次培的家乡在珠峰脚下的定日县,从拉萨出发并没有直达的车,通常需要到日喀则住一天,隔天转车才能到达。这种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村落依然保持着原始畜牧和耕种的生活方式。然而自从1993年国家开放商业登山以来,越来越多的登山者开始涌入定日县的珠峰北坡尝试登顶,登珠峰慢慢变成了一项时髦的极限运动。当然,对于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来说,他们相对平静封闭的生存状态也随之被打破了。   这个离珠峰最近的县城,会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谋生者,像是一个微型社会的缩影:本地藏族、青海回族、四川商贩、云南白族银匠、河北浴室老板、陕西武警,大家已经在朝夕相处中成了朋友。定日老街上,常常能够听到清脆的马铃声,那些被打扮得花花绿绿的马匹拉着四轮车,马夫们通常悠闲地坐在车里赶着,有时车子是空的,有时会拉些青稞等货物。《喜马拉雅天梯》的藏族摄像德嘎对这种马车很熟悉。“除了定日,藏区其他地方的马车都是两轮车,据说是因为外国人登珠峰的时候组装了四轮车,本地人觉得好用,就学了回来,成为风气。”   当然被改变的远远不只是四轮马车。西藏登山学校的校长尼玛次仁早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商业登山的巨大潜力。“来珠峰旅游探险的人多了,村民们开始做起了生意,在山上出租帐篷,开招待所、茶馆、餐厅,还可以通过当地牦牛拖东西运输来获取收入。”但当时让他惆怅的是,西藏在专业登山这块非常落后,专业登山队的成员也很多都是从当地村庄招的,年龄偏老不说,也压根没受过专业系统的登山技能的训练。那个时候所有的高山向导工作都是由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完成,藏民只能提供如牦牛运输、帮厨等简单的高山服务。   同样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藏人,其实身体素质与夏尔巴人旗鼓相当,于是当时在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担任翻译及联络官的尼玛次仁给体委打了个报告,在得到认可后,他从珠峰脚下的定日和聂拉木两个县拉来了20个学生,创办了这所登山学校。“今年开始招收第九批学生了,已经培养了200多个登山人才。”尼玛次仁告诉本刊,“我们每次大概录取20个人,培养一名成熟的高山向导是件周期很长的事。从这个学校学习4年毕业出来后,先是当两年协作向导,再是三四年的助理向导,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高山向导。前前后后需要10年的时间。” 西藏登山学校学生次仁多布杰和母亲在家中 西藏登山学校学生边巴顿珠参与运输物资至宁金康桑大本营   尽管这听起来非常辛苦而漫长,但自从1999年西藏登山学校正式成立以来,能够走进那个学校孩子们,纷纷想要拿到一枚改变命运的“金钥匙”。   藏族小伙索多是这所学校招收的第六批学生,去年他在同批学员中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但是在至今依然生活在与世界最高峰一河之隔的达曲村的索多父母看来,高山向导实在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对登山一无所知的索多母亲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别人登珠峰的画面,会不厌其烦地问索多:“你们上山还要靠绳索吗?你要是不小心滑下来了怎么办?”“我并不这么想,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一点都不想做农民了。”他这句话,是大多数藏族年轻人的“心声”,从最现实的角度,对于相对贫穷的牧民家庭来说,登山这个职业能够有很好的收入。西藏登山学校的教练普布顿珠曾经历过一次无氧登顶珠峰,这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那是2003年,在登上海拔8500米的途中,一名女登山者的氧气面罩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