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黄自清唱剧《长恨歌》的结构艺术.docVIP

论黄自清唱剧《长恨歌》的结构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黄自清唱剧《长恨歌》的结构艺术.doc

论黄自清唱剧《长恨歌》的结构艺术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清唱剧《长恨歌》的编剧背景,分析了黄自清唱剧《长恨歌》的结构艺术,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在情节剪裁上,以时间为序,集中整饬,一线到底;布局巧于安排,强化痛感,达到了严谨、完整、凝练的效果;没有“团圆之趣”的封闭结局, 更深化了借李杨爱情破灭、生离死别之痛,发黑暗中国亡国之音的主题。同时,分析了在音调性与情绪方面的布局。   【关键词】 清唱剧《长恨歌》;结构艺术;黄自   正如古书要我们记住,   悲剧就是讲一个故事,   关于一个非常幸运之人,   从高位上陨落,   陷入苦难,悲惨而终。   ――【英】乔叟《僧侣的故事》[1]   公元806年,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此后,元代的白朴,清朝的洪?N分别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杂剧《梧桐雨》、昆曲《长生殿》。   1932年夏,由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这是一部有着鲜明“立意”及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关于创作动机,词作者韦瀚章在1955年的《长恨歌》出版序言中写道:“我们写作长恨歌的动机,一方面固由于当时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急切需要,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是我们当时当地,亲自体验的环境所鼓起的强烈民族意识的激励。”[2]   当时的环境是,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11月,国民党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继而1932年1月28日爆发了“一?二八事变”。   清唱剧《长恨歌》原定十阕,黄自先生完成了其中七阕,1971年由林声翕把剩余的三阕补遗完整。作品在中国人首次创作清唱剧、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结合等方面都做出了颇有意义的探索。而对于一部有着众多人物、包含许多繁杂历史事件的悲剧,如何组织各种材料,关系着整个剧的“立意”、中心思想的明确以及观众的接受倾向。这里,着重论述《长恨歌》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一、集中整饬,一线到底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3]元代白朴的《梧桐雨》结构是“四折加一契子”,出场人物包括李隆基、杨玉环、杨国忠、安禄山、李林甫、杨九龄等二十多位,共七十多支曲子;清朝洪?N的《长生殿》规模更是多达五十出戏,出场人物有名有姓的四十七位(不包括宫女、门神等)。具有多人物、多场景、多情节、多线条、时间较分散的特点。   相比之下,清唱剧《长恨歌》要轻盈、简洁许多。一共十阕,其中包括两首朗诵,实际合唱曲是八首。出场人物就是李隆基、杨玉环及宫女、众将;安禄山、哥舒翰、杨国忠则是在唱词里间接唱到。   我们可以把清唱剧《长恨歌》的情节发展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阕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第二阕七月七日长生殿(女生三重唱;明皇杨妃二重唱);第二段:第三阕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合唱)、第四阕惊破霓裳羽衣曲(男生朗诵)、第五阕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合唱)、第六阕宛转娥眉马前死(杨妃独唱);第三段:第八阕山在虚无缥缈间(女生三重唱)、第九阕西宫南内多秋草(男生朗诵)、第十阕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明皇独唱)。   第一段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场面;第二段,安史之乱,杨贵妃被赐死;第三段,描写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以及再难相见的凄惨境况。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认为,“一部悲剧由结和解组成。所谓‘结’,始于最初的部分,止于人物即将转入顺境或逆境的前一刻;所谓‘解’,始于变化的开始,止于剧终”。[4]按照此理,清唱剧《长恨歌》第一段就是这部悲剧的“结”,第二和第三段合为此剧的“解”。该有的都有,且无赘言,凝练、紧凑。形成人物经济、场景与时间高度集中的特点。   我国明末清初时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把“结构”问题置于各种艺术因素的首位:“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具体地,他提出“立主脑”、“减头绪”的原则[5]。   清唱剧《长恨歌》在情节剪裁上,只留取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一条主线,没有纠缠于二人与其他人、其他事,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避免了乱藤恶蔓般的繁文缛节,以时间为序,保证了“一线到底”,不可更易的气韵贯穿。   二、巧于安排,强化痛感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把悲剧情节分为三个成分,突转、发现和苦难。“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苦难,指毁灭性的或包含痛苦的行动,如人物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死亡――”[6]。依此划分,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第四、第五阕,即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与“发现”;第六阕即“苦难”。   当论述悲剧的功效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中两个最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