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坛

概况 北京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侧,与天坛遥遥相对,为古都众坛中仅次于天坛的第二大坛,也是我国规模最大、唯一幸存并保持原格局最完整的祭地之坛。 北京地坛是明、清两朝十四代帝王祭祀地祇的场所,是华夏民族中农固本思想的载体。北京地坛建筑包含着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其建置集历代祭祀建筑之大成,体系完善,规模宏大,特别是经过清代乾隆朝的改建,地坛达到其营造史的高峰。 1 历史沿革 1.1明初南京地坛 吴元年南京方丘之制 元末天下大乱,诸豪并起。明太祖朱元璋兴兵于南方,公元1367年,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吴。为了表示自己是新王朝的创建者,据《明史》载:“命礼官及诸儒编集郊山川等仪及故帝王祭祀,可感格垂鉴戒者”。元年(1367年)时,即建方丘祀典,定坛谴之制。在明代史料中,以《明实录·太祖实录》和《钦定续文献通考》上记载最为详细,二者记载的坛制相同。 洪武四年中都方丘之制 对洪武四年建坛于中都,史料记载较少。明中都方丘选址在自然地形伸入方丘湖南岸、三面环以低洼地、形似泽中之丘的部位,这正合古制的“于泽中方丘”祭地祇。 《钦定续文献通考》对此记载: “四年正月,建郊坛于中都。先是三年,改临壕府为中立府,定为中都。筑新城门十有二,立圜丘于洪武门外,立方丘于左甲第门外。” 洪武四年南京方丘改制 明太祖改元洪武后,锐意修订礼乐,四年(1372年)改筑郊坛,并亲订祭祀冕服。方丘则于三月改筑。据《钦定续文献通考》记载: “四年三月改筑,坛上成面径三丈九尺四寸,高三尺九寸。下成,周围坛面皆广一丈五尺五寸,高三尺八寸。上下二成通径七丈四寸,高七尺七寸。壝去四面各八丈九尺五寸。外垣去壝四面各八丈二尺。壝高四尺三寸外垣高三尺三寸。” 洪武十年前地坛的建制与现存地坛有明显不同之处: (1)方丘坛都选取自然水洼处建置,而非人工建渠,以符古制的“泽中方丘”之制。 (2)明初方丘坛制尚未形成完整规模,在史料记载的文字和方丘坛总图中都仅有内外坛壝的记述,可见明初尚未建有内外坛垣。 (3)史料记载地坛建置为“南有棂星门三”,正祭时“太常卿奏:外办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自左南门入至位北向立”,可见明初建置的地坛方位与现存地坛相反,为坐南朝北。 洪武十年南京天地坛之制 洪武十一年(1379年)罢方丘,于圜丘旧壝上建大祀殿,采用古明堂遗制(图1)。关于其规制记载散见于各古籍,其中《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最为详细: “洪武十一十月甲子大祀殿成……至是即圜丘旧址,建大祀殿十二楹,中四楹饰以金,余施三采。” 1.2永乐时期北京天地坛之制 自成祖永乐帝以燕王入承大统,升其旧封之北平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于北京南门正阳门外东侧依照南京大祀殿规制修建天地坛,仍实行天地合祀。南京有事则遣官祭告。 (图2) 《明史·礼志》载:成祖迁都北京,如其制。 《钦定续通典》卷四十七载: “永乐十八年,建郊坛于正阳门南之左。中为大祀殿,十二楹,中四楹饰以金,余施三采。正中作石台,设昊天上帝、皇地抵神座。正南为大祀门,缭以周垣周九里三十步,规制礼仪悉如南京,唯增祀天寿山于北岳坛。” 《明一统志》载: “天地坛在正阳门之南左,缭以垣墙,周回十里,中为大祀殿,丹墀,东西四坛,以祀日月星辰。大祀门外,东西列二十坛,以祀岳、镇、海、渎、山川、太岁、风、云、雷、雨、历代帝王、天下神祇。东坛末为具服殿,西南为斋宫,西南隅为神乐观、牺牲所。” 1.3嘉靖时期北京地坛之制 嘉靖帝改天地合祀为天地分祀。其分别于四郊建造圜丘祭天,方泽祭地,朝日坛、夕月坛祭祀日、月。 北京地坛建筑群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时称方泽坛(图3)。嘉靖九年改制后的方泽坛,在附属建筑配置上齐全很多。借鉴天地坛的配置,增建了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斋宫。并加设銮驾库、遣官房、内陪祀官房等建筑。在整体布局上也作了很大改变,根据《周礼》:“夏至日,泽中方丘之制,则曰礼地祇”,在方丘坛周围设一道水渠,以象征四海环绕大地,也象征“地中有水,故能有得其润而保其广地之用也”。并增设了内外两重坛垣,建有四天门,在西天门外设泰折街坊和狭长的筒子墙入口。在外坛垣留有护坛地一千四百余亩。 嘉靖十三年(1534年)从礼部尚书夏言之议,诏改方泽坛为地坛。年)从礼部尚书夏言之议,诏改方泽坛为地坛。《明实录·世宗实录》载: 嘉靖十三年(1534年)二月己卯,诏更圜丘名为天坛,方泽为地坛。礼部尚书夏言奏:“圜丘、方泽,本法象定名,未可遽易,第称圜丘坛省牲则于名义未协,今后冬至大报,起蛰祈穀祀天,夏至祭地,祝文宜仍称圜丘方泽,其省牲及一应公物有事坛所,称天坛、地坛。”从之。 清代也沿用上述说法,祀地之坛专称方泽坛,而整个建筑群则称地坛。 1.4 清代北京地坛 清代地坛之制有关外、关内之分。 清代天聪十年以沈阳为“形胜之地,王气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