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风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同风俗

大 同 的 婚 俗 大同的婚俗过去相当繁杂,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结婚礼节已经简化多了,但为了求得吉利,一些必要的程序还是有的。 结婚那天,新娘一定要穿红衣服,新郎也要穿红袜子,系红布裤带。要由新郎的姐夫或者好友担任傧相,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装有绿豆,上面插一棵葱,结婚后还得由婆家用绿豆生出豆芽,这叫“生根立后”;还要带五根肋骨的猪肉一块,叫做“离娘肉”。新娘上车时,女方家中定要送给男方家中一盘饺子,上面盖着纸剪的大红喜字,表示“合家欢乐”;与此同时,女方家中要将“离娘肉”劈出几根肋骨来回送给新郎,表示婚后夫妻和睦,“筋骨不离”。 现在,新郎与新娘一般都在饭店举行婚礼,乐队、司仪如外界一样,来宾入席和向新人献花撒彩都跟外地如出一辙。但接下来就不一样了,最热闹的是新郎、新娘向父母行礼,这时候来宾不但要耍戏一对新人,还要戏耍公公、婆婆。 大同农村对孩子的出生极为重视,所以这方面的风俗也很有趣,婴儿出生后,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般要给新生婴儿赠送衣服、被褥、枕头、鞋袜等礼物。在孩子生下12天时,亲友中的妇女,要来看望孩子的母亲,名曰“打听”。要给产妇带来些礼物,表示慰问。产妇家中也须设便饭招待客人。在产期内,忌讳外人进产房,尤其是忌讳外家男性进产家门,为了防止有人贸然闯进,特在门上挂个红布条,表示家中有产妇,禁止外人入内。父母亲戚不但要给孩子庆祝“满月”、“百日”、一周岁生日,待到孩子长到12岁时,更是要庆贺一番,谓之“圆锁”。 素有“煤都”之称的大同,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这里的春节,人们求祝福的最重要的方式不是祭拜灶王爷,也不是烧庙里的头柱香,而是垒“旺火”——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旺火外圈的煤炭中间放柴,柴火中间藏有一张大红纸条,上写“旺气冲天”四个大字。等午夜11点多,要放鞭炮时,先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非常壮观。大人孩子们都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每年的元宵节前几天,各个县城的各条主街道总要垒几个大旺火,以备元宵节燃用。这些旺火规模宏大(最高的旺火高10多米),造型讲究,成为节日街头的一道夺目风景。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发家致富的预兆。因此,全城的人几乎都要赶来观看旺火,还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以图全家平安吉祥、心想事成。. 供稿:戴军义 宋晓芳 大同秧歌 大同秧歌历史悠久清道光十年(1830年) 《大同县志?风土》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徵诼”。所谓“插秧歌”,疑今之“秧歌”,属编舞边唱或舞中夹唱之歌舞形式。后来舞唱分开。大同秧歌即以舞为主,但至今结尾部分仍要“摆字”唱歌,如“天下太平”、“大生产”、“文明村”等,因时而异。摆一字,唱一段,唱罢起舞。 古往今来,每逢春节,元宵节,耍秧歌已成为民间传统习俗。节日将临,有的一入腊月,即行召集人员进行教习排练。多为家传,也有的是由村中喜好红火的人,请本村或外村秧歌艺人进行传授。元宵节前后连着活动三日,其时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民俗中还有“赔牙”之说,即秧歌队给村民拜年,接受馈赠,吃“百家饭”。过去多送“糕花”、“粉团”,近年来多赠烟糖之类,秧歌队走街串巷,甚至进院以舞作谢,谓之“赔牙”。常以表演“月牙”、“日字翻月”、“天地牌”等图案,祝愿村民日月兴盛,光景美好。 大同秧歌由十七人组成。“秧歌头”一人,“踢鼓”四人,“花子”四人,“棒子”四人,“风公”、“大脚婆”、“络毛”、“看书先生”各一人,有的队无“秧歌头”,就由十六人表演。 秧歌表演的形式主要是“大场子”,还有“过街场子”“对耍”等。 “过街场子”即在街上边舞边行进,乐队在前,秧歌队排成两竖行,秧歌头独立队前,边舞边指挥,风公、大脚婆排头,以下顺次为头趟鼓子,头趟花子,头趟棒子,接着是络毛、看书先生,二趟鼓子、二趟花子、二趟棒子。角色动作单一,队形一般为“蒜辫子”。 “大场子”即秧歌队于广场表演各种队形图案,乐队置场中一角,方位以“东、南、西、北”为“正”,“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角”。按“角—正—角”或“角—正—角—正”的方位调度。常用队形图案有“天地牌子”、“大十字”、“四门斗”、“五葫芦”、“八卦穿顶”、“蛇盘九颗蛋”、“里外罗成”、“雀护群”、“凤凰双展翅”、“月牙”、“日字翻月”等二十余种。 “对耍”是两个村或几个村秧歌队的一种联欢活动。往往是今天你来我村,明天我去你村,一来一往,起到增进友谊、促进艺术交流之作用。因而,“对耍”成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