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南部边陲乌**岸,距县城陆路41千米,水路56千米。西部与**县的桶井乡、长堡乡、枫香溪乡交界,北部与板场、土地坳镇隔江相望,东南部与谯家镇相连、东北部与甘溪乡毗邻。地处东径108°16′21′—108°25′43′,北纬28°15′13′—28°24′35′,南北长17.30千米,东西宽15.27千米。国土面积131.7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8308亩,其中田16757亩,土地11551亩。境内最高海拔1315米,最低海拔320米,政府驻地**村海拔430米。辖**、石灰、苟家、大茶、池塘5个办事处,38个行政村,332个村民组。2006年底,全镇总户数9493户,总人口433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2.1%。全镇共有贫困人口6000人(其中:开发式扶贫贫困人口4000人,民政救济式人口980人,需易地搬迁人口1020人)。**镇属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全镇共有15个村被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一类村,占全镇总村数的39.47%(其中一类村15个、二类村17个,非重点村6个)。因此,新时期新阶段我镇既要面临着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又要继续抓好扶贫开发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二、2006年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一)贫困人口构成及其变动趋势
1、贫困人口构成及因素。**镇2001年的贫困人口为12857人(其中:扶贫开发式8144人,需社会长期救助2334人,需易地移民搬迁2379人);2006年为6000人(其中:扶贫开发式4000人,需社会长期救助980人,需易地移民搬迁1020人)。其主要贫困因素为:一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且贫困程度深;二是人口素质低,思想落后,谋生技能单一;三是自然环境差,自上而下环境恶劣,全镇石漠化严重;四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六是人多地少再加上因病、因残致贫现象突出。七是地方财力十分困难,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导致贫困。
2、贫困人口变动趋势。通过近几年的扶贫开发,**镇的贫困人口已从2001年的12857人减少到2006年的6000人,减幅达53%(见下表)。
表一
年? 度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贫困人口(人)
12857
12657
12457
11700
9500
6000
减幅率(%)
—
1.6
1.6
6.1
18.8
36.8
在三大类贫困人口中,可开发式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8144人减少至2006年的4000人,减幅率达50.9%;民政救济类由2000年的2334人减少至2006年的980人,减幅率达58%;易地移民搬迁类由2000年由2379人减少至2005年的1020人,减幅率达57%。
(二)新阶段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1、扶贫规划情况。为了认真做好**镇2001—2010年度扶贫开发。2001年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之重来抓,并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全镇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制定了10年奋斗目标和规划项目及其项目实施计划等内容。明确了**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奋斗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及其规划建设等。自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出台后,结合本镇实际又编制修定了**镇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镇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
2、机构建设情况。**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了扶贫开发办公室,配置了1名专职扶贫专干专门办公。在镇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每年仍安排一定的办公经费来保证扶贫开发工作的正常运转。
3、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使用情况。2001年至2006年以来,投入**镇的财政扶贫资金达580.16万元,共100个项目。投入到各种产业见下表2
表2
资金投向
类别
种植业
养殖业
交通
水利
教育
综合服务
基本农田建设
其它
合计
投向金额
62.53
174.8
78
98.5
82
59.47
2
16.86
580.16
投入比例(%)
10.8
30.1
13.4
17
14.1
10.3
0.3
3
100
投入到**镇的所有财政扶贫资金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的报帐制度,实行县扶贫办统一管理资金,乡镇扶贫办负责监督项目实施的原则,按项目工程进度分期分批的报帐。从而确保了扶贫资金全额用于项目实施上。以上资金的投入,**镇共改扩建设公路77公里,解决了11025人、1522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和300人的通电照明问题。新建村级综合服务室22个村,1510平方米;改扩建和新建学校9所共计2760平方米;村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