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2015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2-7地质作用研究报告.doc

(课标通用)2015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2-7地质作用研究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案7 地质作用 考纲原文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2.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考向分析 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以及地质构造,岩石圈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理论等。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考查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 考向一 地壳物质循环 (2011·大纲全国文综)读下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 1.D 2.C 解析 1.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 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各种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高温、高压变质而成,因此A、B、D选项都是错误的。 考向二 板块构造理论 3.(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理论 内容 理论 要点 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图示 解释与运用 板块 张裂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 板块 相撞 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 题组1 地壳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的许多花岗岩棱角很少,多呈浑圆状,如图1所示。图2为“我国花岗岩矿产企业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花岗岩矿产企业主要分布在(  ) A.甘、鲁、浙、闽 B.甘、豫、粤、鲁 C.疆、黔、闽、鲁 D.鲁、苏、宁、闽 2.有关花岗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 B.是岩浆侵入下地幔冷却形成 C.因发生变质作用而棱角很少 D.多呈浑圆状主要是由于风化作用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由我国花岗岩矿产企业分布图可以直接得出答案,我国花岗岩矿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甘肃、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区。选项A正确。第2题,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结所形成的,裸露在地表的花岗岩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棱角多已消失,形成滚圆的外形,化石只能出现在沉积岩层里。选项D正确。 (2014·江苏百校大联考)天山大峡谷陡峭狭长,山体主要由粗砂砾石组成,崖壁下部有大大小小洞穴分布,如图1所示。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组成大峡谷的岩石所属类型主要为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崖壁下部洞穴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⑥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粗砂砾石是外力堆积和风化作用形成,为沉积岩,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知,甲乙丙丁分别属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据此判断结论。第4题,天山峡谷地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崖壁下部洞穴很可能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根据上题分析①、④为外力作用、②、③为变质作用、⑤为重融再生作用、⑥为冷却凝固作用。据此可知正确选项。 规律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2?代入尝试: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3?避开陷阱,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