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宗花鸟画的美学精神论文
泉 州 师 范 学 院
学年论文
题 目 南宗花鸟画的美学精神
美术与设计 学 院 美术学 专 业 10级 实用美术班
学生姓名 黄 娟 学 号 101401046
指导教师 黄志强 职 称 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3年5月27日
教务处 制
南宗花鸟画的美学精神
美术与设计学院 10美术学(实用美术方向) 101401046 黄娟
指导老师 黄志强 副教授
【摘要】自南北朝开始,由于地理位置的异同,出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于是有了南北的分野。在明代,董其昌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论”,其实,花鸟画也有南北不同山风格分野。中国画花鸟画始于唐代,它先有工笔,五代时才有“黄宗富贵,徐熙野逸”之说。从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绘画风格。本文就南宗花鸟画的嬗变,发表一些作者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南宗花鸟; 风格;表现手段;美学精神
一、南宗花鸟画兴起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刁光胤的花竹、边鸾的孔雀;五代郭乾晖的鹰,徐熙、黄筌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在中国画史上,花鸟画图式的成熟相对要比人物、山水晚,而花鸟画作为文人表达寄兴喻志的载体,则更要迟,史载最早的一幅花鸟画为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现虽已遗失不可考证,但仍被史家作为花鸟从山水画中脱离出来独立成科的依据。直到唐代,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花鸟画名家,如阎立本、韩干、薛稷、边鸾等等。尽管他作品的真迹已罕见,但从文献,唐代花鸟画尚未形成普遍的象征意义,也无法传达艺术家对现实的关。《全唐诗》录戴叙伦的一首画蝉诗云:“饮霞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叙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该诗借吟画蝉,自矜高洁,有讽世之意。但唐代题画诗多非画家本人所作,且尚未见直题画上,实为观者所感,确切来说是一种赞画诗,或画赞。如大诗人白居易赞肖悦的竹子言:“古来植物竹难写,肖郎下笔独通真。”杜甫赞韩干马:“韩干画骨不画肉。”花鸟画的兴盛期是五代两宋,题材画法日趋多样,并形成了院体画上得到继承与发扬,但在文人画重意的影响下,画家们追求诗歌惯用的比兴技巧,把艺术家的感性,人生观念注入创作中。于是,画院内外,出现了一大批“兴起人意”的作品。如《寒雁图》,通过描写雪天寒雁,抒写了艺术家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以至使欣赏者写出观感:“冻饥饿鸣不忍观,使人一看即心酸!”关于人事,正是艺术家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呈现吗?随着南宗画的兴起,画家遣兴寄情的兴趣往往集中于几种植物上,如“梅、兰、竹、菊、松、柏”等,使此类本身在文学上便具有象征意义的物类成为花鸟画永恒的主题。“在文化史上,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价值符号”了。题材的固化和变异,反映出民族价值观的持久和时代需要。”]正是“文人画”花鸟价值符号体系的建立,使中国传统花鸟画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另辟一隅成为可能。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体现在苏轼、文同等文人画家的作品中,是“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本。”苏轼晚年远谪岭南,生活孤独凄凉,时时泛起报国事君之心,日夜盼望北归。一次画喜鹊,题诗曰:“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九万里风直税驾,云鹏今悔不卑飞。”画家通过画雪中喜鹊,借喻自己身在樊笼,穷荒落魄,欲留不忍,欲仙不能,犹如雪鹊,有翅难以高飞。而与苏轼同为好友的文同画竹则将竹人格化,他赞美竹子“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苏轼也指出文同之竹:“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苏轼在宦海沉浮中体验到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并未给画家予信念上幻灭感,而是通过一种隐喻的表达方式,曲折地表达出画家坚守操守的高贵品质。南宋郑思肖画墨兰疏花简叶,根不着土,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画,他说:“土为番人夺,忍着耶?”此乃何等壮烈的爱国气节?黄公望解释说:“松树不见根,喻文人在野。”他曾在一幅菊花图上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作者借菊花之傲霜表达了自已不屈的爱国之情。郑思肖在留下的唯一作品《墨兰》中题诗曰:“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作者借兰花的自叙,表达了自己高尚的操守。在另一首画墨兰中,他题诗曰:“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天为春。”可谓他一生养身立德的写照。可见,在中国画中,一花一鸟,通过比兴的寄喻,亦可表达画家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同样是表现爱国主义的艺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