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口章 泌尿系统.pptVIP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 述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二、泌尿系统的功能 1、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途径。 2、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第一节 肾的构造 一、肾的位置与形态 (一)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形似菜豆,右肾较左肾低半个椎体。 (二)肾内侧缘凹陷深入肾内形成空腔——肾窦,开口为肾门;外面为实质。 二、肾的显微结构及其血液循环 (二)集合管 1、弓状集合管:与远曲小管相连并汇合成直集合管。 2、直集合管:管径较粗,有立方形的上皮细胞,腔面有微绒毛。 3、乳头管:继续下行最后汇合成几个较大的乳头管。 2、致密斑:在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它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调节肾素的释放。 1、球旁细胞:平滑肌细胞变态形成,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较多,细胞质内有分泌颗粒(内含有肾素) (五)肾的血液循环 关于肾单位,下列哪一项叙述不正确? A、是肾的解剖和功能单位,双肾共200万个左右 B、由肾小球和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C、肾小球包括毛细血管网与肾小囊两部分 D、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三部分 E、因肾小球多在皮质,亦称皮质肾单位;肾小管在髓质,故称髓旁肾单位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一、尿的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 (一)尿的化学成分 正常成年人每昼夜排出的尿约为1500ml(2500ml以上为多尿,400~500ml以下为少尿,不足100ml为无尿) 95%~97%是水,3%~5%是溶质。 (二)尿的理化特性 初排的新鲜尿成淡黄色 比重约介于1.015~1.025 pH值在5.0~7.0之间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有微细小孔。 2、基膜层:较厚。 3、肾小囊脏层细胞层:有许多足状突起——足细胞,可伸出许多大突起,大突起上又有许多小突起。各小突起之间有细小的裂孔,孔上有薄膜。 (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5 - (25+10)=10mmHg 三、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分泌: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近端小管 1、葡萄糖、氨基酸全部重吸收。 2、HCO3- 85%重吸收。 3、Na+、CI-、K+和水67%重吸收。 4、水70%重吸收 髓袢 Na+、CI-、K+ 20%重吸收。(Na+髓袢升支为被动吸收) 水10%重吸收 远端小管 Na+、 CI- 12 %重吸收。(Na+为主动吸收) 水10%重吸收 集合管 水10~20%重吸收(Na+为主动吸收)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H3、H+、 K+ 转运到腔内。 治疗糖尿病的新进展 第三节 尿的浓缩与稀释 浓缩与稀释是相对血浆的渗透浓度而言。 尿液的稀释: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 尿液的浓缩: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仍然滞留在小管液中造成。 一、尿自身的调节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率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75%左右。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肾交感神经兴奋——入球(出球)小动脉收缩——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同时刺激球旁细胞——肾素——血中醛固酮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对NaCI和水的重吸收。 (二)抗利尿素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小排尿量。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 第五节 排尿及其调节 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构造 (一)输尿管 长约25~30厘米,上端接肾盂,下从膀胱后下方斜形插入膀胱壁,开口处有黏膜皱襞,防止尿液倒流。 (二)膀胱 壁三层:黏膜层、肌层(逼尿肌)、外膜。 在尿道与膀胱交界处有较厚的环行肌(内扩约肌),防止尿自膀胱漏处。 男性:细长(约20厘米) 女性:短而粗(3~5厘米) 二、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排尿功能 (一)输尿管的功能 平滑肌可每分钟1~5次蠕动,每秒约前进3厘米。 (二)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1、盆神经(骶部脊髓、为副交感神经)——兴奋使逼尿肌收缩和尿道内扩约肌舒——促进排尿。 2、腹下神经(腰部脊髓、为交感神经)—— 兴奋使尿道内扩约肌收缩——抑制排尿。 3、阴部神经(骶部脊髓、为躯体神经)——兴奋尿道外括约肌舒张。 (三)排尿反射 * * 肾脏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1 遗传性肾病 2 糖尿病肾病 3 肾小球肾炎 干细胞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MSC在组织工程重建尿路中的应用 2 MSC在肾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 3 干细胞与肿瘤 肾实质 皮质:厚约0.5厘米,主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