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仲良理学思想阐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侯仲良理学思想阐微.doc

侯仲良理学思想阐微   摘 要:侯仲良是一个拥有特殊身份的二程弟子。他是二程的亲戚,自幼养成于二程家。其理学思想之纲要虽与二程的一致,却有一些精妙之义与精彩之论,有独特的价值与贡献。他对《中庸》之“诚”的本体化运用与阐发,可谓集前人之大成。他以为论说“诚(体)”存在“形容”与实谓之别,具有新意与启发性。他对道体“无物不该”的论述,有助于了解当时中者“无物不该”说的确切含义。总之,其理学思想与文献具备特殊之精义与价值,必须加以探索与表章。   关键词:侯仲良;理学;诚(体);无物不该;圣人之道   中图分类号:B2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112—05   侯仲良,字师圣,二程舅氏侯无可之孙。①侯无可本太原盂县人,侯氏世为河东大姓。后来侯无可徙家陕西华阴县。②故侯仲良祖籍盂县,因其祖父徙家华阴,遂为华阴人。他“少孤,养于夫子(案:指二程)家,至于成立。两夫子之属纩,皆在其左右。其从夫子最久,而悉知夫子文章为最详”③。他与胡安国有交游,胡安国说他“讲论经术,通贯不穷;商略时事,则纤微皆察”④。靖康元年,自三川(洛阳)避乱至荆州,胡宏兄弟得从之游。⑤他曾到延平,罗从彦、李侗见之。李侗之始看《左传》,赖其一言。⑥侯氏之终则不可考。   据《伊洛渊源录》与《宋志》,侯仲良的著述有《论语说》、《雅言》。其实,他的著述不止于此。就现存的来看,至少尚有《中庸解》,《周易系辞精义》引用此,便标明为《侯氏中庸解》。其文献今存者有:《中庸解》(收于卫湜所编《礼记集说》),《论语说》、《孟子解》(收于朱熹所编《论孟精义》),收于《周易系辞精义》中的二则未知出处的文献。另外,《二程外书》卷十二有三则关于二程等的事迹,言根据侯仲良的《雅言》。   作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二程弟子,侯仲良在理学思想与文献的传承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⑦他本人的理学思想尤须关注。今翻检其文献,发现其中实有精义之不可掩与足资参证者。令人遗憾的是,迄今学术界尚少对侯仲良系统而专门的研究。故兹不揣固陋,尝试论之,权作抛砖引玉,以俟高明君子。   一、对《中庸》之“诚”精辟的本体化阐释   今本《礼记》之《中庸》篇,郑玄谓孔子之孙子思作之。后儒多持此见。《中庸》从多个方面对诚之道作了论述,以为至诚之道贯通乎上下,对其备极赞美之辞。其思想深邃、贯通,令学者玩味无穷。虽然如此,但至少从文辞之表面来看,其并未明确把“诚”表述为形上本体(道体、性体)。最初比较明确地把《中庸》之“诚”表述为性(体),又因以“乾元”(天道)为性(体)之源,实质上也把“诚”表述成道(体)的,是周敦颐。既把“诚”表述为性体、道体,则“诚”便成为性(体)、道(体)的另一种称名。易言之,“诚”之所指即性(体)、道(体)。 是故, 此“诚”也可以谓之“诚体”⑧。   “诚”的此种表述或用法,周子虽肇其端,然语焉不详。关于二程,比较确定为此种用法的言论,唯《粹言》中二则,然《粹言》乃改易语录而为之,不是十分可信。⑨《粹言》之外,尚有数则疑似此种用法的言论,但皆不能完全坐实,且表达得很简略。⑩张载有一语,自文字之表而言,似以天道即《中庸》所谓“诚”,似即诚体的用法,然而张子文献中找不到其他确切无疑的佐证。邵雍那里则未见此用法与论述。“诚”的此种用法,至侯仲良,始焕然大明,而无余义矣。另外,他对诚体或道体超越性的生生之用的阐述也十分精彩。侯仲良说:   鬼神之德,天地乾坤阴阳造化之理而已。有是道,有是理,故“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有是物,有是用,故“体物而不可遗”。   或曰:鬼神其诚乎?曰:只是鬼神非诚也。曰:非诚,则《经》言“诚之不可揜”何也?曰:诚者,诚也,充塞乎上下,无物可间者也;以阴阳言之则曰道,以乾坤言之则曰易,贯通乎上下则曰诚。盖天非诚,其行也不健;地非诚,其载也不厚;人非诚,其形也不践。总摄天地,斡旋造化,动役鬼神,阖辟乾坤,万物由之以生死,日月由之而晦明者,诚也。《经》不曰“鬼神”,而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鬼神之德,诚也。诚,无内外,无幽明,故可格而不可度射。《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鬼神亦器也,形而下者也。学者心得之可也。   《中庸》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云云,侯氏以为,此言“鬼神之为德”,而非仅言鬼神,自有其义。鬼神是器,是形而下者。与之相对,鬼神之德便指形而上之道,故他认为《中庸》“诚之不可揜”的赞语不是赞叹鬼神,而是赞叹鬼神之德。所谓道、易、诚,只是此道或理自不同角度而言的别名。其是遍在的,故曰“充塞乎上下,无物可间”;自“盖天非诚”至“日月由之而晦明者,诚也”,言其是天地万物共同之理,而且具有生生不已之用;其生生不已之用,使天地万物成其为天地万物,使天地万物往来屈伸无穷。诚体或道体,是形而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