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王玺印文字试解.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蜀王玺印文字试解.doc

巴蜀王玺印文字试解   两座王陵的发现   1980年3月,四川省新都县马家公社发现一座战国时期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因位于城西北5公里的马家铺,故又称马家大墓。大墓平面呈“甲”字形,木椁朝向正西。墓道长8.82米,墓坑长10.45米,宽9.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坑壁基本垂直,规模甚为宏大。木椁全用名贵的楠木构筑,长8.30米,宽6.67米。椁室中央为棺室,周围有头箱、足箱、边箱等共8个,分为九格。棺室内置楠木独木棺一具;棺底有“腰坑”,四壁与底用木枋构筑,上用木枋作盖。木椁及“腰坑”四周和底部,填以白膏泥封固。虽然此墓早遭盗掘,椁室内仅存一些小件器物,但棺底“腰坑”幸未被盗墓贼发现,腰坑中器物保存得仍然比较完好,计出土青铜器共20多类118件;铜礼器中有5件一组的列鼎,5件一组的壶有两种形式,编钟也是5件一组;许多兵器5件成组,可能因蜀地有“尚五”习俗之故。还有缶一对、盖豆一对。从椁室内残存的盖弓帽和管形车器来看,原来还随葬了一批车马器。研究者认为,器物中的釜、甑、鍪、盘是晚期古蜀墓葬中常见的组合,大批戈、剑、矛、钺和斧、斤、削、凿等也是巴蜀墓中的典型器物,其中鍪、釜、甑的出现早于中原,是巴蜀人的独有。陶器中有陶豆及圜底罐、圜底釜等,几乎是晚期巴蜀墓必出之物。仅存一件漆耳杯,上有巴蜀文字,也是巴蜀的特有文物。出土器物以类别而言,用具有敦、鉴、盘、匜、勺、鍪、釜、甑等;食器有鼎、敦、壶、豆、釜、甑等;兵器有戈、矛、钺、短剑等;工具有削、凿、锯、雕刀等。不少器物都光洁如新,有些铜器如短剑、锯、雕刀等物,上面所附加的木板和绑扎的绳索也都保存完好。其中有一铜鼎,盖内有“邵之食鼎”4字铭文,字体是春秋战国时楚地流行风格。王家祐与笔者曾经撰文论证此器为蜀制,“邵”为蜀王之名,并非楚国贵族昭氏,因铭文不会勒氏,只会勒名。成都博物馆判定墓葬年代属战国中期偏早,正是开明王朝经新都再迁成都的时期;而从规模、形制、文物数量、器物规格来分析,这座墓葬决非一般贵族墓,而是一座典型的蜀王陵。   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两件铜印,其中一件方形铜印宽3.5厘米,高1.4厘米,背微拱,中有鋬钮,有四饕餮图案组成的纹饰。这种印章过去少见,应该就是墓主蜀王的玺印(图一)。   从1999年起至2008年,四川考古人士配合三峡抢救性考古工作,对省内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罗家坝文化遗址进行过三次发掘清理。1999年第一次清理墓葬6座;2003年再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2007年又清理墓葬26座。其中时代约为战国早期的33号大墓,最为引人注目。其墓坑宽7.3米,长9米以上;虽曾遭遇盗掘,但墓坑东部仍出土铜器130余件,其中礼器有鼎、缶、簠、甗、敦、罍、壶、豆(带盖)、鉴、匜等,其基本组合与中原文化相似,而罕见于蜀域;兵器以戈为多(21件),另有钺、剑、矛、刀、箭镞等;用具有釜、鍪、尖底盒、勺、镂空器座等;工具有凿、削、斤、手锯、雕刀等;饰物亦有10余件;但没有发现乐器。许多出土器物与新都马家大墓非常相近。30多件陶器中有7件为彩绘。陶器中有尖底盏、花边口圜底罐、钵、网坠等。根据此墓规格和出土器物情况,其并非一般贵族墓葬,应该是开明王朝时期的巴地王侯陵墓。   宣汉罗家坝遗址前后出土巴蜀铜印6件。在第二次发掘中,12号墓出土的蝴蝶形印章,蝶翅和蝶身都刻画精美,是国内唯一的特殊印章形式,但印文锈蚀不能辨认。10号墓墓主为女性,出土圆形青铜印章,印文为汉字“王”与火焰形和蝌蚪形符号所组成,当是巴賨贵族。21号墓墓主应是武士,出土一件较薄的青铜印章,印文不可辨认。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在王侯一级的33号墓坑中,墓主骨架腰部发现一件青铜圆印,直径约8厘米,印文经处理后相当清晰,因做工精细,被誉为最完整的巴王印章(图二)。   新都蜀王玺印解读   新都马家大墓出土的方形玺印,上面刻有巴蜀特有的图像文字(图一)。印文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由三个文字所组成。中心是张开的铠甲图像,顶上有头盔,甲衣由25块铠甲片联缀而成,是为一字。铠甲图像的左右两边,各有一牙璋图像,右侧图像略有蚀坏,这是相同的两个字。过去多将这种牙璋图像解释成“铎”。虽然图像的外表有突起的乳丁,与铎相似,但中间应有铃舌,执柄才能摇响;而且其放置方式,应该是大口朝下,方能稳定。但该图形象是大口朝上,与铎不合。印文下半部分也由三个文字组成,主体是两个光头人呈携手状,成为一字;而携手之处的“三星玉版”,又是一字。下面的空处,刻有一带盖的罍,也是一个文字。   印文中的铠甲图像,显然意在强调武力保卫,故可读“武”。这个字应是开明王朝标志性徽记,象形气息甚浓。对比一下大墓中出土的5件成组器物上,多刻有一种徽记文字,类似古汉字“”形;整体上看,好像宫廷洞门前面的栅栏,又像是具有左右两根立柱的牌坊,与后面宫门互相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