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封犹太人清真寺规模与格局变迁.doc
开封犹太人清真寺规模与格局变迁
摘要:开封犹太人清真寺是开封犹太教众举行礼拜、诵经、祷告等宗教礼仪的场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先后经历11次重修、重建,面积从556.1m2增至8196.2m2。清真寺的格局也相应发生变化,由起初“一进院”扩至“四进院”,从独尊上帝进而增添了尊崇民族祖先、社团及家族先人的宗教设施,清真寺的文化功能益加丰富。考察开封犹太人清真寺,不仅需要结合犹太宗教文化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关照开封犹太人所处的儒家文化环境。
关键词:清真寺;开封;犹太
中图分类号:K8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3-0107-07
开封犹太人清真寺作为开封犹太人举行礼拜、诵经、祷告等宗教仪式的场所,它不同于西方犹太“会堂”,也与穆斯林清真寺(Mosque)差别很大。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文化的载体,清真寺的历史变迁是开封犹太社团兴衰的缩影。西方传教士和外国学者在关注开封犹太人的同时,对清真寺多有论及。但是,基本限于对清真寺实地考察后的文字描述,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中国学者从19世纪末开始关注开封犹太人群体,至民国初年渐成热点议题。其中,以1923年陈垣先生的《开封一赐乐业教考》最具代表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徐伯勇、张倩红对犹太人清真寺的历史沿革、布局等进行考察,弥补了相关研究的欠缺。
目前,开封犹太人存世的文物典籍,多是在清真寺中保存和流传下来的。遗留的碑文主要有四通: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真寺记》、明正德七年(1512)《尊崇道经寺记》、清康熙二年(1163)《重建清真寺记》及《碑阴题名记》、清康熙十八年(1679)《清真寺赵氏牌坊并开基源流序》(简称弘治碑、正德碑、康熙碑、碑阴题名和祠堂述古碑记)。康熙碑文由清代开封籍大儒刘昌撰写,其余诸碑文为犹太儒生金钟、左唐、赵映衮等撰写。因碑文拓片时间不同,造成流传版本较多且差异明显。考察清真寺,不仅需要结合犹太宗教文化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关照开封犹太人所处的儒家文化环境,这对拓展开封犹太人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开封犹太人遗留碑文、楹联和传教士书简等为基本史料,对清真寺重修历史、规模及格局变迁作系统梳理。
一、清真寺的重修与规模变迁
普拉克(Michael Polak)、怀特(W.C.White)、莱斯利(Donald Daniel Leslie)、陈垣、徐伯勇对清真寺重建、重修过程均有研究。但因文献制约与语言差异,对重建次数统计并不一致。普拉克的记录为8次;莱斯利增记康熙十八年(1678)赵氏祠堂和牌坊的修建,计为9次;陈垣根据康熙二十七年(1688)新增牌匾楹联,判断1688年清真寺完成第10次维修;徐伯勇根据传教士书简,证实明万历年间的一次重修,总计11次。经过多次重修、重建,开封犹太人清真寺的规模不断扩大。
元代至清顺治十年间,开封清真寺共有9次重建,规模显著扩大的是第5次与第6次:成化年高鉴等人增建后殿三间;弘治二年宁夏金瑛购置“寺地一段”。清真寺重建面积没有扩大的是第4次与第9次:第4次按照至元十六年的规模重建,第9次“按照古刹清真寺”的规模与格局重建,规模并未扩大。针对第2、3次重修,碑文仅略记其事而未言规模变化。明正德七年,第7次重修,新建二门一座(后毁于崇祯十五年黄河水患,顺治十年重修),立碑亭一座以藏正德碑。第10、11次重修,陈垣仅记其大略,徐伯勇详列修建缘由与内容,“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赵氏建祠堂,并立牌坊一座”、“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艾氏建艾氏祠堂,艾氏族人又新添置楹联悬于各殿”。需要强调的是,第8次重建约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前后。这次重建不见于中文记载,而由传教士书简得知。1605年6月25日艾田会见利玛窦时提及,“他们最近刚花了一万多金子把这座教堂整修一新”。1605年是万历三十三年,艾田言“最近”应为时不远,可能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修原因在于清真寺发生重大火灾,寺内经书、建筑等烧毁殆尽。考虑到这次火灾是清真寺内部灾患,并未对犹太人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犹太会众有能力花重金完成灾后重建。火灾的严重后果是焚毁清真寺藏经书,“它(清真寺)的《托拉》与其他经书都在万历年间在一场焚毁犹太教会堂的大火中化为灰烬……从这场大火中抢救出来的唯一一部书就是《五书》,目前尚保留有大部分,但保存状况很糟”。宋君荣认为第8次重建是按照焚毁前格局进行恢复性重建,与此前的规模一致。“重建的犹太会堂与利玛窦神父所讲过的那一座完全相同,与艾儒略神父参加过和在万历年间被焚的那一座完全相同”。但是宋君荣论断并不准确,他讲的“重建的犹太会堂”是天顺五年(1461)第4次重建的清真寺。利玛窦讲的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左右第8次重建的清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