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戒与严羽诗歌审美理想之比较.doc
张戒与严羽诗歌审美理想之比较
摘要: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的两部杰出著作,且两部诗话都对苏黄诗风进行了锋芒毕露的批判,强调了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抒情文化的载体所应具备的审美品格和艺术特征。但两者也存在显著的区别,张戒继承了儒家传统的雅正诗教观,注重诗歌的伦理价值而兼及艺术,严羽则喻诗以禅,唯艺术为尚,摆脱了传统道学的束缚,对诗歌美学的超越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张戒;严羽;诗歌审美理想;比较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1-0143-05
一、“意味”与“兴趣”的提出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门古老艺术,经过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期的积累与铺垫,诗至有唐一代攀上了辉煌的巅峰,迎来了名家辈出、诗体大备的诗歌黄金期,唐诗也以其优美的声律、俊朗的风骨令后人传诵千古。宋人处于唐人之后,诗歌创作出现了“开辟真为难”(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十三《辨诗》)的局面。直至宋代大诗人苏轼、黄庭坚的出现,才一转局面,使宋诗呈现出与唐音截然不同的审美格调,后人将之称为“宋调”。宋调大量叙事、频繁化用典故、好发议论、讲究用字、押韵,虽然形成了与唐音不同的审美情趣,但这种人工技巧的使用对诗歌自然天成之美的损伤是不言而喻的。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说:“宋之最著者苏、黄,全失唐人一唱三叹之致。”(《清诗话》)苏黄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创作路径无疑背离了诗歌悠久的抒情传统,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又片面地发展了这种风气,以议论、押韵、用事为工,从而将宋诗的发展引入一个误区,滋生出许多流弊。
基于苏黄习气对宋代诗坛造成的消极影响,北宋后期,即有部分诗论家如魏泰、叶梦得等开始陆续反思苏黄诗风,但大多持论较为平和。而张戒、严羽却以其锋芒毕露的批判姿态著称。这种大胆的批判来自于非凡的识力,显示出一位杰出诗歌理论家的卓越眼力。为此,张戒、严羽也在中国诗论史上永久地留下了他人无法取代的一席之地。
于苏黄诗风风靡诗坛,如日中天之时,张戒就大胆指斥苏黄“乃诗人中一害”,发出“诗坏于苏黄”的惊世论调。自北宋后期以来,虽然不断有人对苏黄及江西诗风表示不满,但张戒却是其中最为激烈、尖锐的声讨者。针对苏黄诗歌“以议论作诗”、“专以补缀奇字”、“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的弊端,张戒特别强调诗歌美感特征的传达,以“意味”论诗,成为张戒品评当时苏黄习气的有力武器。他说:
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
一首好诗应是耐人寻味的,可以激荡人的心胸,引发人的美感,令人回味悠远。如果诗中缺乏兴致,没有性灵,就如同山川没有烟云的衬托,春天没有草木的点缀一样,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与意义。在张戒的诗歌审美理论中,“意味”是一种涵盖了多种审美要素的综合性艺术旨归,它包括了张戒对诗歌本质情真与含蓄的认识,以及对诗歌意、味、韵、气、“中的”等审美概念的论述,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它也最能全面概括张戒的诗味理论。
身处南宋末年的严羽是继张戒之后,又一位大张旗鼓地批判苏黄、江西诗风的典范。他将江西诗病归结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切中要害,至今都是不易之论。从审美角度出发,针对宋诗之弊,严羽标举出一种诗美境界,他称之为“兴趣”: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用“兴趣”概括盛唐诗的风格特色,实为一种创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诗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最高典范,它情景交融,意境超迈。因此,针对宋诗之弊,严羽提出诗歌要“以盛唐为法”。他说:“诗有词理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里的“意兴”其实就是“兴趣”。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兴趣应是指诗歌将词、理、意兴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时所生发出的深永不尽的诗性韵味。这种诗歌可以使人体验到一种不可肢解的诗意美感,正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一样,朦胧恍惚,扑朔迷离,无工可见,无迹可求,却又韵味无穷,回味不尽。“兴趣”不仅代表了严羽的诗学审美理想,是其诗学追求的极致,而且也是严羽诗学理论的核心所在。
二、张戒、严羽诗歌审美理想之共同点:对传统诗学审美特性的继承与发扬
从诗歌艺术的特殊规律着眼,张戒的“意味”说与严羽的“兴趣”说在美学本质上完全相同,它们都突出强调了诗歌的审美特征。中国自古就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诗词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决定了诗歌这种体裁应具有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艺术品格与美学特质。针对宋诗严重违背艺术规律、缺乏美感的弊病,张戒和严羽试图把诗歌拉回到本该属于它的正途上,“意味”说与“兴趣”说正是他们向传统诗美的一种回归。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
文档评论(0)